《佛心經》之譯者為"達摩流志",梵云"",唐義為"法希"。後武則天改其名為"菩提流志",梵云"",唐義為"覺愛"。
流志本南天竺人,為凈行婆羅門種,年十二即出家,學諸數論外道。舉凡聲明、讖緯、天文、曆術、明呪、醫方等,無不兼習,且洞達淵底。當其六十頃,遇上座部高僧耶舍瞿沙,辯論服輸,方知外法乖違,釋門幽深。於是回心,從耶舍瞿沙學諸經論。初隱居山谷五年,奉戒無虧,專志頭陀行。其後遊歷五天,徧親講肆,聲名大振。
時唐高宗遙聞遠譽,欲挹彼高風,遂於永淳二年(公元六八三年)遣使迎接。然高宗於其年臘月廿七日圓寂。中宗李顯雖即皇位,但嗣聖元年(公元六八四年)復被武后所廢,貶為廬陵王。
同時立李旦為帝,武后臨朝稱制,於此以下,武后全權獨斷,把持朝綱。自唐高宗迎請流志始,歷經十年後,流志方隨使者抵達東都洛陽。時為武周長壽二年,即公元六九三年,高宗業已歿身近十載。武后令流志棲居福先寺,譯出"佛境界"、"寶雨"、"華嚴"等經凡十一部。
神龍元年,即公元七零五年,又移居京兆崇福寺,別譯《大寶積經》。所謂《佛心經》,即流志於長壽二年所譯出。流志所譯,因梵本不全,故只譯得一卷,即現今通行本中的上卷,全稱《一切佛心中心經》,此本現藏日本豐山長谷寺,為《佛心經》的第二種譯本。
現今通行本的下卷即《大菩提心隨求陀羅尼一切佛心真言法》,乃阿地瞿多三藏所譯,為《佛心經》的第一種譯本。阿地瞿多,梵云"",漢義為"無極高"。本中天竺人,深通五明、三藏,尤精陀羅尼法。
唐永徽三年,即公元六二二年,攜眾多梵夾來唐。此時正為玄奘法師於印度求學已畢,歸國弘法階段。因玄奘遊歷之功,天竺各地多知大唐國威。故印度來華高僧,於此方盛,阿地瞿多即在此列。其抵達長安後,高宗倍加禮遇,特下敕迎至大慈恩寺。因阿地瞿多以陀羅尼法屢顯靈跡,以致尉遲敬德等人迎請其於慧日寺浮圖院建立"陀羅尼普集會壇",沙門玄楷等亦力請阿地瞿多翻譯法本,故其於《金剛大道場經》中撮要取譯,合為《陀羅尼集經》十二卷,現藏中流通者即是。所謂《大菩提心隨求陀羅尼一切佛心真言法》,即阿地瞿多於翻出《陀羅尼集經》後所譯。
臺密祖師,日本元慶寺沙門安然所著《諸阿阇梨真言密教部類總錄》中錄有此經名,其寫本現亦藏於日本古寺之中。由以上所述可知,現今通行本《佛心經》,實菩提流志與阿地瞿多兩種譯本所集,其相合方為完整之法。至於合集時間,在武則天之後。此部經典傳至日本,於錄外私授,不列"諸經法"中,乃傳燈大阿阇梨奉持之法,僅在少數流派中習學。然歷來抄寫本多有出入,故康安元年九月十日,被稱為"東寺三寶"之一的賢寶阿阇梨,以御影堂弘法大師藏本校對。天明二年壬寅六月十四日,洛北蓮臺寺之慈忍阿阇梨復以東寺觀智院藏本校合,並加硃書畧解。享和改元辛酉年六月,豐山總持院快道阿阇梨請得東寺寫本並其他三種寫本,令豐山明王院之峯觀阿阇梨校閱,間附片假名。而快道大阿阇梨更批閱深校,別加祕註一卷,共四十五紙。諸種版本中,以此本最為優勝,蓋快道阿阇梨修習此法後,法驗頻發,故以修證心髓加入其中,即《佛心中心經祕註》,自此以後,心中心法在傳法院流方正式列為傳燈大阿阇梨必修之法,得祕受者甚少。現藏中流通本,為龍肝阿阇梨校對本,尚有錯漏脫字之處,不及審查,已然行世。如上即本經之傳譯因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