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一種文字,不外乎從其文字的字形、發音及字 義著手,而字形的書寫辨識與發音,更是入門的基礎。 因此,在本章中,我們即將來認識梵字悉曇字母的書寫方法與發音。
關於梵字悉曇基本字母的字數,有主張四十二、四十六、四十七、四十九、五十、五十一字等,各家說法不同。本書採用最廣的五十一字母為基準,以求完整齊備。
此五十一字母,可分為母音與子音兩種。有十六個母音及三十五個子音。所有梵字悉曇,即是由此五十一字母,再加上由十六個母音簡略而成的"母音符號",互相組合變化所形成。
在梵文中,稱母音為"瑪哆"(mātā),而瑪哆又依其在《悉曇十八章》(古代練習梵字字母互相結合的範本)中應用的普遍性,分為廣泛被使用的"通瑪哆"與只在第十六章使用的"別瑪哆"兩種。
子音則稱為"體文",這是因為子音與母音相結合時,子音才是字形的主體,母音會簡略成點或劃的"瑪哆點畫"(即母音符號),佈置在體文的上、下、左、右邊緣,因此將子音名為"體文"。
在本章中,我們即將逐一認識梵字悉曇基本的五十一字母及其發音方法。然而在正式介紹梵字發音前,為了幫助初學者更迅速理解梵字發音的規則,我們先來瞭解一下梵字子音與英語輔音發音之間的一點小差異。
每種語言都有它自己的特色,從其他語言的角度來看時,有時可能會覺得很怪異,但語言就是語言,我們必須尊重它個別的存在,而且每一種語言都同樣偉大,沒有哪種語言比另一種優異的問題。正如《金剛經》所說"諸法平等,無有高下。"
梵文的字母系統不能以英文字母的角度來看它, 一個重要的差異是,一般的梵字子音字母自動會跟著 一個a的母音在後面,除非其後接有一個去母音符號 、(梵文是ha、la、nta)。因此,c自然會念成ca,k會念成ka等等。
本書是特別為中國人,尤其是學過英語或羅馬拼音的初學者編寫的,所以採取羅馬拼音子音後不接a 的編寫法。希望讀者注意梵文與英文之間的這點差異,不過此問題只對初學者會有少許困惑,讀者在學到進階課程時,此問題自然消失。
母音在梵語中稱為"瑪哆",來自mātā一詞的音譯,也就是韻母的意思。
在梵字悉曇五十一個字母中,計有十六個字母屬於母音,其中:
這十個,為各家皆有;再加上有些家有列,有些則無的(aṃ、唵)與(aḥ、喔)二字母,共十二個。
由於這十二個母音,在古代練習梵字字母互相結合的範本《悉曇十八章》的每一章中,被共通運用,所以又稱為"通瑪哆"。
除了上述十二個"通瑪哆"外,傳統上尚有稱為"別瑪哆"的
以其只見於《悉曇十八章》中的第十六章,故而名為"別瑪哆"。也就是一般 所謂四流音(Liguid Vowel)的四個母音字母。
以上十二個"通瑪哆"加上四個"別瑪哆",合起來總共有十六個母音字母。
梵字五十一個悉曇字母中,有三十五個子音字母, 這些子音是組成梵字字形的主體,所以又稱為"體文"。
這三十五個子音字母的前二十五個子音,依其發音部位是喉、齦、舌、齒、唇之不同,可分為五組,傳統悉曇書裡稱它為"五類聲",分別說明如下:
一、喉音(guttural):
由喉部發出聲音,即k,kh,g,gh,ṅ等五個子音 (唐•釋智廣稱為牙聲)。
二、口蓋音(palatals):
由舌前端和上齶接觸所發之音,即c,ch,j,jh,ñ等五個子音(唐•釋智廣稱為齒聲)。
三、捲舌音(linguals):
由舌前和上齶齒根上部處接觸時所發之音,即ṭ,ṭh,ḍ,ḍh,ṇ等五個子音(唐•釋智廣稱為喉聲)。
四、齒音(dental):
由舌前端和牙齒接觸所發之音,即t,th,d,dh,n等五個子音(唐•釋智廣稱為舌聲)。
五、唇音(labials):
由兩唇間發出的破裂音,即p,ph,b,bh,m等五個子音(唐•釋智廣稱為唇聲)。
這五組的發音部位由內往外,最先是喉部,其次舌碰上齶,再往前碰上齶近齒根上部處,再往前碰牙齒, 最後到唇音。這是個很好、很有系統的分組法,也是種依音理而做的分組法。
五類聲中每類的第一、二字,為該部位之"清音" (無聲之音),第三、四字屬該部位的"濁音"(有聲之音),第五字屬鼻音。而第二字與第四字;分別為第一字與第三字的"有氣聲"(aspirate,也就是加有h的出氣音)。
所謂清音(無聲之音),簡單說是發音時聲帶不震動;而其所對應的濁音(有聲之音),即發音時聲帶要震動。以 (喀、ka) 與(嘎、ga)的發音為例,其中而 (喀、ka)為清音, (嘎、ga)則屬於濁音。
而所謂有氣聲,是指發音時再加上出氣,在羅馬拼音轉寫時,以該字加h而成。因此而 (喀、ka)的出氣音為 (喀賀、kha),而 (嘎、ga)的出氣音為 (嘎賀、gha)。
綜合上述,將梵字悉曇五十一字母,依其母音、子音的分類,及發音部位及方法的不同,分門別類,以列表及繪圖方式羅列於此(其中發音位置圖,不包含複合子音的 (嚧母、llaṃ)及 (喀洒kṣa)二字。
由於梵文有五十一音,較漢文與英文多,所以梵文中有些發音對我們來說,是比較難以發聲,甚至是難以辨別的。然而,對一個初學另一種新語言者,其實大可不必為了不能正確發音而感到沮喪,甚至放棄學習,因為對大部分的學習者而言,無法正確發音,是很普遍及正常的現象。
為了幫助初學者突破發音的困境,在此特別介紹一種簡單、易學的"近似發音法",這種"近似"的發音,對非自幼學習梵文或未受過語音訓練的人來說,可能"近似"到與"正確"的發音幾乎沒有差別。只要瞭解筆者稱為 "近似發音"的簡單原則,就應該可以將梵文唸得好,進 而輕鬆地學會讀誦《大正藏》中的梵文專有名詞及真言。
這種做法,在中國歷代的譯經記錄裡,已有人做過,並非筆者憑空獨創的。如法顯、曇無讖等人,即以同一漢文音譯一些字母組,像是g,gh;j,jh; ḍ,ḍ h;b,bh等,只有每一組的後一字說明是重音。
由於梵字的書寫不太容易,所以多數的外國人常用羅馬拼音來學習或書寫梵文。而梵語中有很多音是英語沒有的,所以用羅馬字拼音時,只好借(一)加上特 殊符號;(二)用兩個羅馬子音字連在一起,以表示另一個字母與發音。例如梵文除了常見s,還有上加一撇的ś、下加一點的ṣ,就是加特殊符號以表示它是另一個字母與發音的例子;而th、dh是用兩個羅馬字連成一個,以表示它是另一個字母與發音的例子。
(一)母音近似發音法原則
一、母音的唸法與羅馬拼音相同;但上面加有一橫畫"一"的字母要唸成長音,如ā、 ī、 ū。
二、複合母音唸法也同羅馬拼音。
三、梵語有幾個特殊母音,在咒語裡較常用的是r 下方加一點的"ṛ",唸做ri。另三個特殊母音: 唸做rī,是ri的長音; 唸做li; 唸做lī,是li的長音;此三者使用的機會很少。
(二)子音近似發音法原則
一、子音的唸法大致與羅馬拼音相同,但下列三種 特殊字母要注意:
(1)與羅馬字相同但發音不同的子音:
一、c與國語注音的"T(希)"接近,但也有將它發成很接近"ㄐ""ㄑ"音的情形。特別要注意的是,切勿將c發成類似cat或Canada中的k音。
二、j與英語的judge的j很接近,但請勿將它唸成德語的j。
三、梵語的v音接近英語的w(德語中則反過來將w發成英語的v音)。
(2)用兩個羅馬拼音子音連在一起組成的梵文特殊子音:
一、以梵文字母的d與dh為例,d的唸法與羅馬拼音相同,但dh是d加上出氣音,把此音當成"d"與"h"連續唸在一起時,其發音就與標準梵音差不多。以近似發音法來唸dh時,把它唸成"d"就可以。
二、類似的情形在梵語子音第二行與第四行, 共有十個這種子音,即kh、gh、ch、jh、ṭh、ḍh、th、dh、ph、bh共十個。這些h都是加上出氣音的意思,因此可以把它唸成沒有h的第一行與第三行子音字母相同的音, 即 k、g、c、j、ṭ、ḍ、t、d、p、b。
三、請記得此十個音是梵語特有的音,每個子音皆是單獨的存在,並有自己獨立的寫 法,並不等於將"k+h"兩個子音合起來的"二合"字。而且由兩個羅馬子音字母合寫成的"單子音"也只有這十個(另一特例是ś有時轉寫成為sh)。
除了這十個和llaṃ、kṣa兩個"複合子音",其他兩個羅馬子音連寫的字,都是由兩個梵文子音組成的二合字。
(3)在羅馬字之上或下加上特殊符號組成的梵語特殊子音:
一、除t與d外,梵文另有ṭ與ḍ,即在字母下面加上一點的獨立子音字母(也有ṭh、ḍh兩個單子音)。
雖然這兩個字母的正確發音與"t、d"稍有不同,但是,將它們發成與"t、d"同音就很接近了。
二、不論是在下方加一點的ṃ,或上加一點的m,把它當成m來唸就可以了。
三、梵文有四種n,也就是一般常見的n、上面加一點的ṅ、下面加一點的ṇ及上面有"~"記號的ñ共四種。不過以近似發音法來唸時,將此四音全發成一般的n音就可以了「ñ唸成ny(a),ṅ唸成ng更好」。
四、雅語的梵文有三種s,即s上加一撇的ś,下加一點的ṣ及一般常見的s。ś與ṣ二者發音相當接追英語的sh,所以近年也有人逐漸不用ś與ṣ,而改用sh。以近似發音法的角度看,把它當成同一發音,皆發s就可。
綜上所述,可總結四點,羅馬拼音之梵文,近似發音法原則如下:
一、所有的母音,皆依羅馬拼音唸。而母音上加有"一"符號的要唸長音,上加一線的長音只有ā、 ī、ū三個。另外四個特殊母音ṛ唸做ri,: 唸做rī,是ri的長音;唸做li; 唸做lī,是li的長音。
二、所有的子音皆依羅馬拼音唸,但注意c與v的發音:c(施)接近國音的"ㄐ"或"ㄑ",而v則接近國音的"ㄨ"(屋)或英語的w(哇)。
三、所有上下有符號的特殊子音,皆依未加上符號的唸法發音。
不過ś、ñ與ṅ三者,對學過英語的人來說可輕易掌握正確發音,ś唸做sh,ñ唸做canyon中的ny,ṅ唸做sing中的ng。
四、附有h於羅馬拼音字母之後的十個特殊子音,皆可依未加上h的唸法發音。這些字共有kh、gh、ch、jh、ṭh、ḍh、th、dh、ph及bh十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