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藥師琉璃光王如來與八大菩薩的緣起:

"藥王菩薩"亦與"藥上菩薩"本為兄弟,兄名"星宿光",弟名"電光明"因供養比丘僧眾,並施藥救人,得眾人讚賞,被尊稱為藥王和藥上。後兄弟施醫行善,雙雙修成菩薩,一起出現在經典中。《妙法蓮華經》《妙莊嚴王本事品》,亦有"藥王菩薩""藥上菩薩"的本生傳記, 《陀羅尼品》中, 記載有"藥王菩薩"為守護說法者而說的六十二億恒河沙等諸佛所說陀羅尼。

"藥王菩薩"(梵名:Bhaiṣajya-rāja) 漢音譯作:鞞逝舍羅惹,譯名:藥師、拉賈"藥王菩薩"求法以火煉身。為施與良葯,救治眾生身,心兩種病苦之菩薩。

《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載,過去無量無邊阿僧抵劫,有佛號:"琉璃光照如來",其國名"懸勝幡"。有"日藏"比丘,聰明多智,為大眾廣說大乘如來之無上清凈平等大慧。時眾中有"星宿光"長者,聞說大乘平等大慧,心生歡喜,以雪山之良葯,供養"日藏"比丘及眾僧,並發願以此功德回向無上菩提,若有眾生聞己名者,願其得滅除三種病苦。其時,大眾讚嘆"日藏"長者為"藥王"。菩薩久修梵行,諸願已滿,"藥王菩薩"於未來世成佛,號"凈眼如來"(梵名:Vimala-netra)漢音譯作:輝摩樂、彌哆喇

佛陀曾對"彌勒佛"預言,他倆將在,未來世成佛,"藥王菩薩"成佛,佛號"淨眼如來""藥上菩薩"成佛,佛號"淨藏如來"

"藥王菩薩"的施藥精神:藥王者,一切眾生遠離病苦、貧苦、逆苦、業苦之良藥。"藥王菩薩"就是要施與眾生種種重病的良藥,使眾生身心安康。"藥王菩薩"為施與良藥,救治眾生身、心兩種病苦,不分貧富懸壺濟世。"藥王菩薩"指示我們不單要醫好病,也要醫好歷劫之病。故此我們要施藥、施妙法於百千大眾,令其徹底離開病苦、痛苦,這才是"藥王菩薩"真正的施藥精神。

"藥王菩薩"的形像:一般為頂戴寶冠,左手握拳,置於腰部,右手屈臂,置放胸前,而以拇指、中指、無名指執持藥樹。

三昧耶形阿迦陀藥,或為蓮花。

"藥王菩薩"的種子字及真言咒語:"唵鞞逝舍羅惹耶莎訶"

《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中初觀"藥王菩薩"功德相貌部分云:"藥王菩薩"身長十二由旬,隨應眾生或十八丈或現八尺,身紫金色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如佛無異。

頂上肉髻有十四摩尼珠,其珠有十四楞,楞間有十四華,以嚴天冠,其天冠內有十方佛及諸菩薩,皆悉影現如眾寶窴,眉間毫相白琉璃色,繞身七匝如白寶帳,身諸毛孔流出光明,如摩尼珠數滿八萬四千,其珠宛轉右旋,如七寶城優缽羅華,華上有一化佛,方身丈六如釋迦牟尼。

如來有五百菩薩以為侍者,是"藥王菩薩"其兩修臂如百寶色,手十指端雨諸七寶。若有眾生觀此菩薩十指端者,四百四病自然除滅,身諸煩惱皆悉不起。其兩足下雨金剛寶,珠化成雲台,其雲台中有化菩薩,無數諸天以為侍者。時化菩薩演說四諦苦空無常無我,亦說甚深諸菩薩行,深心隨喜此咒,即得超越五百九十六億劫,生死之罪!

《觀藥王藥上菩薩經》"藥王菩薩"咒:

佛說是語時,"藥王菩薩"承佛威神,即說咒曰:

阿目佉,摩訶目佉。痤隸,摩訶痤隸。柁翅,摩訶柁翅。嘗求利,摩訶嘗求利。 烏摩致,摩訶烏摩致。柁翅柁翅,摩訶柁翅。兜帝兜帝,摩訶兜帝。阿偷阿偷,摩訶阿偷。樓遮迦,摩訶樓遮迦。陀賒寐,摩訶陀賒寐。多兜多兜,摩訶多兜。迦留尼迦,陀奢羅,莎呵。

阿竹丘阿竹丘,摩瞪只,波登雌。遮挮,遮樓迦挮。佛馱遮犁,迦留尼迦,莎呵。

爾時"藥王菩薩摩訶薩"說是咒已,白佛言:「世尊!如此神咒,過去八十億佛之所宣說。於今現在"釋迦牟尼佛",及未來賢劫千佛,亦說是咒。

佛滅度後,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聞此咒者,誦此咒者,持此咒者, 淨諸業障、報障、煩惱障,速得除滅,於現在身,修諸三昧,念念之中,見佛色身,終不忘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若夜叉,若富單那,若羅刹,若鳩槃荼,若吉遮,若毗舍闍,啖人精氣一切惡鬼,能侵害者,無有是處。命欲終時,十方諸佛,皆悉來迎,隨意往生他方淨國。」

在經中,佛陀語寶稱長者:"未來眾生具五因緣,得聞藥王、藥上二菩薩名。何謂為五?

一者、慈心不殺,具佛禁戒,威儀不缺。二者、孝養父母,行世十善。三者、身心安寂,繫念不亂。

四者、聞方等經,心不驚疑,不沒不退。五者、信佛不滅,於第一義心如流水,念念不絕。

又說:「若有眾生具此五緣,生生之處,常得聞此,二菩薩名,及問十方諸佛菩薩名,聞方等經心無疑慮。 以得聞此二菩薩名威神力故,生生之處,五百阿僧衹劫,不墮惡道。」

此外,在經中尚詳述"藥王菩薩"的觀想法及其身形、功德:

若有眾生欲觀"藥王菩薩"者,當修數息想、安定心想、不出息想、念實相想及安住三昧想等五想,若有修此五想者,於一念中便得見"藥王菩薩"

"藥王菩薩"身長十二由旬,隨應眾生或現十八丈或現八尺。身紫金色,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如怫無異。 頂上肉髻有十四摩尼珠,其一一珠有十四楞,一一楞間有十四華以嚴天冠。其天冠內有十方佛及諸菩薩,皆悉影現如眾寶寘。眉間毫相白琉璃色,繞身七匝如白寶帳。身諸毛孔流出光明,如摩尼珠,數滿八萬四千; 其一一珠宛轉右旋,如七寶城優缽羅華;一一華上有一化佛,方身丈六如"釋迦牟尼";一一如來有五百菩薩以為侍者。

"藥王菩薩"其兩修臂如百寶色,手十指端兩諸七寶。若有眾生觀此菩薩十指端者,四百四病自然除滅, 身諸煩惱皆悉不起。其兩足下雨金剛寶,一一珠化成雲台,其雲台中有化菩薩,無數諸天以為侍者,時化菩薩演說四諦苦、空、無常、無我,亦說甚深諸菩薩行。

佛滅度後,若有四眾,能如是觀"藥王菩薩"者,能持"藥王菩薩"名音,除卻八十萬劫生死之罪;若能稱是"藥王菩薩"名字,一心禮拜不遇禍對,終不橫死。

此外,《法華經》中另載有"藥王菩薩"往昔為一切眾生喜見菩薩時,於日月淨明德如來在世前,受持《法華經》燃臂供佛、舍利的因緣。而"藥王菩薩"亦於法華會上說陀羅尼神咒守護說法華經者。因此,若有眾生廣說法華經者,亦能得到此菩薩的守護。

《法華曼荼羅威儀形色法經》所載,此菩薩的形像是:頂上有妙寶冠,紺髪垂耳側,身相朝日色,左定拳著膝,右惠雲上日,跏趺而坐右足押在左足上,大悲救世之相,身上裝飾著妙好華鬘、天衣及瓔珞,手臂有環釧,細錦系在腰上,赤綾作為妙裳,身相殊妙莊嚴,身光遍暉曜,以寶蓮為座,安住於月輪海中。

爾時,世尊讚"藥王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快說此咒!三世諸佛,亦說此咒。我於此咒,深生隨喜!」

"藥上菩薩"(梵名:Bhaiṣajya-samudgata)"藥王菩薩"一起,本為兄弟,兄名"星宿光",弟名"電光明"。 聞說大乘平等大慧,心生歡喜,隨以諸醍醐良藥供養"日藏"及諸僧眾,發大菩提心,願得成佛。其時,大眾贊嘆"電光明""藥上"。因供養比丘僧眾,並施藥救人,得眾人讚賞,被尊稱為"藥王""藥上",後兄弟施醫行善,雙雙修成菩薩,佛陀曾對"彌勒佛"預言,他倆將在未來世成佛,號"淨眼如來""淨藏如來"。菩薩久修梵行,諸願已滿,"藥上菩薩"於未來世成佛,號"淨藏如來"(梵名:Vimala - garbha)。

"文殊師利菩薩"(梵名:Mañjuśrī),漢音譯作:文殊師利,曼殊室利,滿祖室哩,意譯:妙釋,妙吉祥,妙樂,法王子等。為我國佛教四大菩薩之一。與般若經典關系甚深。或謂其為已成之佛,過去久遠劫有"龍種上如來",於南方平等世界成無上正等覺, 壽四百四十萬歲而入涅盤,彼佛即今之"文殊師利法王子"。此外,亦有說"文殊菩薩"為諸佛菩薩之父母者。一般稱"文殊師利菩薩",與"普賢王菩薩"同為"釋迦佛"之脅侍,分別表示佛智,佛慧之別德。所乘之獅子,象征其威猛。所乘之孔雀,為消災、病厄、毒障。

"文殊師利菩薩"密號:吉祥金剛


"觀世音菩薩"(梵名:Avalokiteśvara),漢音譯作:阿縛枳低濕伐羅,觀世音者,以慈悲救眾生為本願之菩薩。又作"光世音菩薩、觀世自在菩薩、觀世音自在菩薩、 現音聲菩薩、 窺音菩薩"。 略稱"觀音菩薩",別稱"救世菩薩、蓮華手菩薩、圓通大士"

"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同為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之脅士,世稱"西方三聖"也出現《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中之八大菩薩,若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臨命終時接引眾生至凈土中。凡遇難眾生誦念其名號,菩薩即時觀其音聲前往拯救,故稱"觀世音菩薩"。理事無礙之境,觀達自在,故稱"觀自在菩薩"

《法華經》卷七"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詳說此菩薩於娑婆世界利益眾生之事,謂受苦眾生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令得解脫;若有所求,亦皆令得;又能示現佛身,比丘身,優婆塞身,天身,夜叉身等,以攝化眾生。據稱"觀世音菩薩"誕辰農曆二月十九日,成道日農曆六月十九日,出家日農曆九月十九日。

"觀世音菩薩"密號:正法金剛。


"大勢至菩薩"(梵名:mahā - sthāma - prāpta),漢音譯作:得大勢、大精進。略稱"大勢志菩薩"。此菩薩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眾生離三塗,得無上力,又彼行時,十方世界一切地皆震動,故稱"大勢至"。與"觀世音菩薩"同為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之脅侍,世稱"西方三聖"。也出現在《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中之八大菩薩,若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臨命終時接引眾生至凈土中。"大勢至菩薩"於因地時,以念佛心入無生忍,故今攝此娑婆世界之念佛眾生,歸入凈土。當"阿彌陀佛"入滅後,由"觀世音菩薩"補其位;"觀世音菩薩"入滅後,則由"大勢至菩薩"補處成佛,掌握化權,號"善住珍寶山王如來"

《楞嚴經》所載,"大勢至菩薩"在因地所修的是唸佛三昧,因此,他也以唸佛法門教導眾生。經中云:「十方諸佛如來,憐念眾生的心,就像母親憶念兒女一樣。 如果眾生之心,也如是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能見佛。」

因此,其所開示的法門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得三摩地,斯為第一。」這種法門,在後世也成為我國淨土行者的重要準則。

在密教的《七佛八菩薩神咒經》《藥師本願經》,則將此菩薩列為八大菩薩之一,大日經系的經典,則將此尊列屬為"觀音部"

"大勢至菩薩"密號"持輪金剛、持光金剛、轉輪金剛、空生金剛"等。


"無盡意菩薩"(梵名:Akṣaya-mati),漢音譯作:無盡慧菩薩、無量意菩薩。關於"無盡意"的名稱,《大方等大集經》說:「一切諸法之因緣果報,名為"無盡意"。一切諸法不可盡,意即發菩提心不可盡,乃至方便亦無盡。」

《觀音義疏》卷上則說:「凡八十無盡,八十無盡,悉能含受,一切佛法,由此得名"無盡意"也。」

另外,在《法華經玄讚》卷十《觀世音普門品》中說:"無盡意菩薩"行六度四攝,等種種妙行,並發誓度眾生,等眾生界盡,菩薩之意才盡,眾生未盡,菩薩之意也無盡,所以就叫"無盡意"。」

《法華經玄讚》卷二十七《無盡意菩薩品》內, 敘述此菩薩為使"舍利弗"見不眴世界的"普賢如來",而入佛土三昧,合掌遙禮彼佛,灑微妙香花供養之。當香花散至"普賢如來"世界時,"無盡意菩薩"從東方不眴國"普賢如來"所來,說八十無盡法門。彼國諸菩薩見之,皆樂欲見,娑婆世界"釋迦文佛"及大眾。"普賢如來"遂放大覺明,照耀娑婆世界,令該國諸菩薩都能遙見此土。

"無盡意菩薩"因觀一切,事象之因緣果報,皆為無盡,而發心上求,無盡之諸佛功德,下度無盡之眾生,故稱"無盡意菩薩"

在密教中,"無盡意菩薩"賢劫千佛之十六尊中的第十三位,列在金剛界曼荼羅"三昧耶會"外壇北方五尊中之西端。"無盡意菩薩"因發願於娑婆世界,度無盡無餘之眾生而有此名。

"無盡意菩薩"密號:寶意金剛、無盡金剛。


"彌勒菩薩"(梵名:Maitreya,巴利文名:Metteyya,西藏文名:Byampa),漢音譯作梅怛儷耶、梅怛儷藥、未怛喇耶、彌帝禮、彌帝麗、彌帝隸或梅任梨,譯作"慈氏""當來下生"則是指他是繼釋尊之後,在此娑婆世界成佛的菩薩,所以又稱為"一生補處菩薩、補處薩埵或彌勒如來"

"彌勒菩薩"號為"慈氏",這個名號的建立,最根本是來自其本願所行,在緣起上,他生生世世皆是修習慈心三昧、行慈來救度眾生。依彌勒上生經,彌勒下生經所載,彌勒出生于婆羅門家庭,後為佛弟子,先佛入滅,以菩薩身為天人說法,住于兜率天。 《大日經疏》卷一則記載:"慈氏菩薩"以佛四無量中之慈心為首,此慈從如來種姓中生,能令一切世間,不斷佛種,故稱"慈氏"

釋尊曾預言授記,當其壽四千歲時,將下生此世,于龍華樹下成佛,分三會說法。以其代"釋迦佛"說教之意,稱作"一生補處菩薩、補處菩薩";至彼時得佛格,故亦稱"彌勒佛,彌勒如來"

"彌勒菩薩"的特德,是在拔除眾生痛苦之後,更進一步給予眾生法樂。他涵蓋了世間與出世間,使眾生在世間的生活上能平和地具足一切,在出世間上,則使眾生得到真實的大安樂。 能隨順眾生的希求願望而給與喜樂,是轉眼、耳、鼻、舌、身等前五識"成所作智"的妙因。因此,在中台八葉院的東北隅,對應於北方"天鼓雷音如來",代表"天鼓雷音如來"的因地妙行。

"彌勒菩薩"在金剛界曼荼羅裡是屬於賢劫十六尊之 首位,安置於"三昧耶會"等的東方北端,有關其形象,有種種說法,胎藏界曼荼羅的圖像,是身肉色,頭戴寶冠,冠中有卒都婆,左手施無畏,右手持蓮花,花上有寶瓶。

此外,尚有其他不同尊形傳世,如三十臂彌勒等。而中國的"布袋和尚",一向也被視為"彌勒菩薩"的化身。他大大的肚子,笑眯眯的面容,成為中國佛寺特有的景象。

"彌勒菩薩"密號:迅疾金剛。


"賢護菩薩"(梵名:Bhadrapāla),為"八大菩薩"及金剛界曼荼羅賢劫十六尊第十位。漢音譯作跋捺羅波羅菩薩、跋陀波羅菩薩等;又稱為賢護長者、賢護勝上童真、善守菩薩或賢守菩薩。依日本、圓仁之《金剛頂大教王經疏》卷二中所說:「為諸群生化導之主,能守護之,不過時處,說法相應,離煩惱垢,令得睹見本際清淨法界曼荼羅身,故為主宰。稱為功護,亦為利垢者即是賢護也。」

其尊形為呈紅色之女形,左手握拳按於膝上,右手捧持賢瓶坐於蓮花上。女形表定德,紅色表慈悲,賢瓶表護持眾生清淨之智水,故於此尊形歷然自顯大定、悲、智之三德。此尊因善護眾生之佛知見,所以又名巧護金剛。

"賢護菩薩"密號:巧護金剛、離垢金剛。



藥師琉璃光如來與八大菩薩的緣起    完
上一頁           下一頁
往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