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依佛教密宗的觀察,六大、四曼、三密是法界的體、相、用,是相融不離的。"毘盧遮那大日如來"將六大、四曼攝於三密之用,則法界不出三密。如果依據,四曼之相,自具六大、三密之義而言,則法界萬有,淨是四種曼荼羅;如來依據,六大中圓滿具足,四曼、三密之義來說,則舉一切法界無非六大,世界中的,法法塵塵,都是六大的顯現。如果把這些,萬物眾相,統一觀察的話,則是"毘盧遮那大日如來"的法身流顯,而象徵這個玄空妙理的是兩部曼荼羅。

金剛界、胎藏界兩部曼荼羅的成立是建立在"一心法界"的教法之上,並安立"理平等""智差別"二門,以彰顯其理智的應用無窮。於此,詮說"智差別"的經軌為金剛部。詮說"理平等"的經軌為胎藏部

金剛部《金剛頂經》為根本經典,依此所畫之曼荼羅,稱為“金剛界曼荼羅”胎藏部《大日經》為根本經典,,依此所畫之曼荼羅,稱為“胎藏界曼荼羅”金剛界"智差別"門,以金剛表之,象徵如來實相智慧的堅實,又稱為"智界"。金剛界為除障成身、自受法樂的行相,即轉九識而成就五智。

胎藏界"理平等"門,以蓮花表示,象徵眾生本有理性蘊含於大悲萬行之中,又稱為 "理界"。胎藏界為化度利生、他受法樂的行相,所以建立三部,開大定、大智、大悲三門,以引攝眾生。

金剛界、胎藏界一體不二的論說

為了表示色心二法、理智二門,所以區分為金、胎兩部。在胎藏界蓮花為體,即表示眾生八葉的肉團心(心臟八瓣),在此處建立壇場,所以名為胎藏界金剛界則以五股金剛杵為體,五股金剛杵表五智,"毘盧遮那大日如來"的三昧耶形,在五股金剛杵上建立壇場,所以名為金剛界

胎藏界眾生本具體性中生起,而金剛界從佛果智慧上生起。因此,胎藏為眾生界為本有,屬理,所以諸尊安住在蓮花內的月輪中。蓮花表,月輪表智慧安住內,表示不二。

金剛界佛界修生,屬智,所以諸尊安住在月輪的蓮花中。住於內,所以也是不二。

因此金剛界、胎藏界兩部是色心、理智互具不二的。 金剛界與胎藏界雖然各立詮說,但是理之外無智、智之外無理,而色與心本然不二;離金剛界別無胎藏界,離胎藏界別無金剛界,故金剛界、胎藏界兩部一體不二。

金剛界、胎藏界兩部乃一體而不可分的說法,我們在此以簡單的圖示,表示兩者的關係:

金剛界、胎藏界兩部一體不二對照表

胎藏界:平等本有本覺五大色法大悲

金剛界:差別修生─始覺─西─豎─識大心法大智

此說始於密宗七祖"惠果"傳其門人日本僧人"空海"法師,將"惠果"師之旨意傳入日本,名曰"真言宗""真言宗"遂產生兩種不二說,如東密的主張即是"惠果"師之旨意。

而台灣地區的台密則主張兩部對立,故在金剛界、胎藏界兩部外,另立“蘇悉地部”,因為《蘇悉地經》融合理、智,詮說兩部一體不二之旨,而“蘇悉地部”之曼荼羅稱為"雜曼荼羅"

金剛界、胎藏界兩部曼荼羅的發展過程

金剛界、胎藏界兩部曼荼羅是以"毘盧遮那大日如來"為中心的諸尊圖像安立圖。共有胎藏界與金剛界二種,所以稱為金剛界、胎藏界兩部曼荼羅胎藏界曼荼羅依據《大日經》而繪制金剛界曼荼羅則是根據《金剛頂經》而作成。兩者稱為金剛界、胎藏界兩部曼荼羅

關於"現圖曼荼羅"的名義,據長宴《四十帖》所記載,相傳在中國唐代,由於"善無畏三藏"的祁請而"現圖"於空中,所以稱為"現圖曼荼羅"。另一種說法是"龍猛菩薩"開塔時,空中所現的曼荼羅,或者說"胎藏界曼荼羅"是由"善無畏三藏"所感應得的境界。"金剛界曼荼羅"是"金剛智三藏"所感應得的境界。但是,這些說法的典據皆不明確,僅是傳說而已。

胎藏界曼荼羅原稱為"大悲胎藏曼荼羅"或"胎藏曼荼羅",其中共無"界"字。但是中國唐代胎藏、金剛界曼荼羅並用,兩者合稱為金剛界、胎藏界兩部曼荼羅,後來為了與金剛界的名稱對應,所以稱為胎藏界。金剛界、胎藏界兩部曼荼羅之稱逐漸普遍。

在密教寺院的本堂,中央供有並列佛器、法具的法壇,兩側懸掛金剛界、胎藏界兩部曼荼羅。右(東)胎藏界曼荼羅(西)是金剛界曼荼羅。(見下圖)

金剛界九會像相曼荼羅位置圖



金剛界九會種子曼荼羅位置圖



胎藏界像相位置圖



胎藏界曼荼羅種子位置圖


日本現存的金剛界、胎藏界兩部曼荼羅,大都是臨摹"空海"法師請回的現圖曼荼羅而廣為流佈的。在"空海"法師《請來目錄》書中"大毘盧遮那大悲胎藏大曼荼羅一幅、金剛界九會曼荼羅一幅"的記載,此即現圖曼荼羅。"空海"法師之師"惠果"阿闍梨請供奉丹青李真等十餘位畫師所繪,而由"惠果"祖師直接傳授。

由於緣起的不同,在"現圖曼荼羅"中,金剛界曼荼羅胎藏界曼荼羅的方位是不同的,且兩者正好相反。胎藏界曼荼羅下方是西方,上方東方金剛界曼荼羅東方朝下,西方朝上。因此以我們的方向看來,在我們的右方金剛界曼荼羅北方胎藏界曼荼羅則是南方

由於"惠果" 祖師以前未見有人組合兩部曼荼羅,而且"惠果" 祖師曾從"不空阿闍梨"金剛界法;從"善無畏"的弟子"玄超"胎藏法,而在"現圖曼荼羅"諸尊圖像中又可見到金剛界、胎藏界曼荼羅的巧妙融合,因此,"現圖曼荼羅"被推定為"惠果" 祖師所作。

公元七世紀中至八世紀初,"阿地瞿多"譯的《陀羅尼集經》,以及"菩提流志"所譯的《不空羂索神變真言經》、《一字佛頂輪王經》等雜密經典中,隨處可見胎藏界曼荼羅及金剛界曼荼羅的原型。

"毘盧遮那大日如來"為主的純密胎藏曼荼羅遺品,現在有日本"鐮倉"初期的臨摹本,其原本是公元八五三年至八五八年時入唐的"圓珍"請回之《胎藏圖像》"奈良國立博物館"《胎藏舊圖樣》

前者是胎藏曼荼羅現見的最古本,為"善無畏三藏"所傳;後者介於《胎藏圖像》"現圖曼荼羅"之間,就圖像而言屬於"不空阿闍梨"的系統。

金剛界曼荼羅的古本,有"圓珍"(公元八五五年抵達長安)得自"法全"所授、"善無畏三藏"所傳的《五部心觀》"滋賀園城寺"藏。此曼荼羅由六會組成,缺現圖曼荼羅右側的"理趣會"、"降三世會""降三世三昧耶會",尊像具有異國風格,"成身會"諸尊坐鳥獸座,"一印會"中尊非"毘盧遮那大日如來",而是持三股杵的"金剛薩埵",比現圖曼荼羅更具吉祥。

分析各種古本圖像,可知胎藏界曼荼羅的變遷過程應為:《胎藏圖像》《胎藏舊圖樣》胎藏界曼荼羅金剛界曼荼羅的變遷過程應為:《五部心觀》金剛界曼荼羅根據這些圖本,可推知現圖曼荼羅大抵是如何地逐漸增廣,並終於形成目前所見,在構圖上重視左右相稱的金剛界、胎藏界曼荼羅。


金剛界、胎藏界兩部曼荼羅的總論    完
上一頁          下一頁
往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