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說始於密宗七祖"惠果"傳其門人日本僧人"空海"法師,將"惠果"師之旨意傳入日本,名曰"真言宗"。"真言宗"遂產生兩種不二說,如東密的主張即是"惠果"師之旨意。
而台灣地區的台密則主張兩部對立,故在金剛界、胎藏界兩部外,另立“蘇悉地部”,因為《蘇悉地經》融合理、智,詮說兩部一體不二之旨,而“蘇悉地部”之曼荼羅稱為"雜曼荼羅"。
金剛界、胎藏界兩部曼荼羅是以"毘盧遮那大日如來"為中心的諸尊圖像安立圖。共有胎藏界與金剛界二種,所以稱為金剛界、胎藏界兩部曼荼羅。胎藏界曼荼羅是依據《大日經》而繪制,金剛界曼荼羅則是根據《金剛頂經》而作成。兩者稱為金剛界、胎藏界兩部曼荼羅。
關於"現圖曼荼羅"的名義,據長宴《四十帖》所記載,相傳在中國唐代,由於"善無畏三藏"的祁請而"現圖"於空中,所以稱為"現圖曼荼羅"。另一種說法是"龍猛菩薩"開塔時,空中所現的曼荼羅,或者說"胎藏界曼荼羅"是由"善無畏三藏"所感應得的境界。"金剛界曼荼羅"是"金剛智三藏"所感應得的境界。但是,這些說法的典據皆不明確,僅是傳說而已。
胎藏界曼荼羅原稱為"大悲胎藏曼荼羅"或"胎藏曼荼羅",其中共無"界"字。但是中國唐代胎藏、金剛界曼荼羅並用,兩者合稱為金剛界、胎藏界兩部曼荼羅,後來為了與金剛界的名稱對應,所以稱為胎藏界。金剛界、胎藏界兩部曼荼羅之稱逐漸普遍。
在密教寺院的本堂,中央供有並列佛器、法具的法壇,兩側懸掛金剛界、胎藏界兩部曼荼羅。右(東)為胎藏界曼荼羅,左(西)是金剛界曼荼羅。(見下圖)
金剛界九會像相曼荼羅位置圖
|
金剛界九會種子曼荼羅位置圖
|
|
胎藏界像相位置圖
|
胎藏界曼荼羅種子位置圖 |
日本現存的金剛界、胎藏界兩部曼荼羅,大都是臨摹"空海"法師請回的現圖曼荼羅而廣為流佈的。在"空海"法師《請來目錄》書中有"大毘盧遮那大悲胎藏大曼荼羅一幅、金剛界九會曼荼羅一幅"的記載,此即現圖曼荼羅。為"空海"法師之師"惠果"阿闍梨請供奉丹青李真等十餘位畫師所繪,而由"惠果"祖師直接傳授。
由於緣起的不同,在"現圖曼荼羅"中,金剛界曼荼羅與胎藏界曼荼羅的方位是不同的,且兩者正好相反。胎藏界曼荼羅的下方是西方,上方為東方。金剛界曼荼羅則東方朝下,西方朝上。因此以我們的方向看來,在我們的右方金剛界曼荼羅是北方,胎藏界曼荼羅則是南方。
由於"惠果" 祖師以前未見有人組合兩部曼荼羅,而且"惠果" 祖師曾從"不空阿闍梨"受金剛界法;從"善無畏"的弟子"玄超"受胎藏法,而在"現圖曼荼羅"諸尊圖像中又可見到金剛界、胎藏界曼荼羅的巧妙融合,因此,"現圖曼荼羅"被推定為"惠果" 祖師所作。
公元七世紀中至八世紀初,"阿地瞿多"譯的《陀羅尼集經》,以及"菩提流志"所譯的《不空羂索神變真言經》、《一字佛頂輪王經》等雜密經典中,隨處可見胎藏界曼荼羅及金剛界曼荼羅的原型。
以"毘盧遮那大日如來"為主的純密胎藏曼荼羅遺品,現在有日本"鐮倉"初期的臨摹本,其原本是公元八五三年至八五八年時入唐的"圓珍"請回之《胎藏圖像》"奈良國立博物館"及《胎藏舊圖樣》。
前者是胎藏曼荼羅現見的最古本,為"善無畏三藏"所傳;後者介於《胎藏圖像》與"現圖曼荼羅"之間,就圖像而言屬於"不空阿闍梨"的系統。
金剛界曼荼羅的古本,有"圓珍"(公元八五五年抵達長安)得自"法全"所授、"善無畏三藏"所傳的《五部心觀》"滋賀園城寺"藏。此曼荼羅由六會組成,缺現圖曼荼羅右側的"理趣會"、"降三世會""降三世三昧耶會",尊像具有異國風格,"成身會"諸尊坐鳥獸座,"一印會"中尊非"毘盧遮那大日如來",而是持三股杵的"金剛薩埵",比現圖曼荼羅更具吉祥。
分析各種古本圖像,可知胎藏界曼荼羅的變遷過程應為:《胎藏圖像》→《胎藏舊圖樣》→胎藏界曼荼羅。金剛界曼荼羅的變遷過程應為:《五部心觀》→金剛界曼荼羅。根據這些圖本,可推知現圖曼荼羅大抵是如何地逐漸增廣,並終於形成目前所見,在構圖上重視左右相稱的金剛界、胎藏界曼荼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