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達磨大師破相論渝州華巖寺沙門釋宗鏡 校刻

論曰:「若復有人志求佛道者,當修何法最為省要?」答曰:「唯觀心一法,總攝諸法,最為省要。」

問曰:「何一法能攝諸法?」答曰:「心者萬法之根本,一切諸法唯心所生。若能了心,則萬法俱備。猶如大樹,所有枝條及諸花果,皆悉依根,裁樹者,存根而始生子。伐樹者,去根而必死。若了心修道,則少力而易成。不了心而修,費功而無益。故知一切善惡皆由自心 心外別求,終無是處。」

問曰:「云何觀心稱之為了?」答:「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了四大五陰,本空無我,了見自心起用。有二種差別。云何為二?一者淨心。二者染心、此二種心法,亦自然本來俱有。雖假緣合,互相因待,淨心恒樂善因。染體常思惡業。若不受所染,則稱之為聖。遂能遠離諸苦,證涅槃樂。若墮染心,造業受其纏覆,則名之為凡。沈淪三界,受種種苦。何以故?由彼染心,障真如體故。十地經云:「眾生身中有金剛佛性,猶如日輪,體明圓滿,廣大無邊。只為五陰重雲所覆,如缾內燈光,不能顯現。」涅槃經云:「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無明覆故, 不得解脫。佛性者,即覺性也。但自覺覺他,覺知明了,則名解脫。故知一切諸善,以覺為根。因其覺根,遂能顯現諸功德樹,涅槃之果德。因此而成。如是觀心,可名為了。」

問:「上說真如佛性,一切功德因覺為根,未審無明之心,以何為根?」答:「無明之心,雖有八萬四千煩惱情欲,及恆河沙眾惡,皆因三毒以為根本,其三毒者,貪嗔癡是也。此三毒心,自能具足一切諸惡,猶如大樹,根雖是一,所生枝葉其數無邊,彼三毒根,一一根中,生諸惡業百千萬億,倍過於前,不可為喻,如是三毒心,於本體中,應現六根,亦名六賊,即六識也!由此六識出入諸根,貪者萬境,能成惡業,障真如體,故名六賊。一切眾生,由此三毒六賊,惑亂身心,沈沒生死,輪迴六趣,受諸苦惱,猶如江河,因小泉源,洎流不絕,乃能彌漫,波濤萬里,若復有人斷其本源,即眾流皆息,求解脫者,能轉三毒為三聚淨戒轉六賊為六波羅蜜,自然永離一切諸苦。」

問:「六趣三界廣大無邊。若唯觀心,何由免無窮之苦?」答:「三界業報,唯心所生。本若無心,於三界中,即出三界。其三界者:即三毒也。貪為欲界,嗔為色界,癡為無色界,故名三界。由此三毒,造業輕重,受報不同,分歸六處。故名六趣(道)。」

問:「云何輕重分之為六?」答:「眾生不了正因,迷心修善,未免三界,生三輕趣(道)。云何三輕趣(道)?所謂:(一)迷修十善、妄求快樂、未免貪界。生於天趣(道)。 (二) 迷持五戒、妄起愛憎、未免瞋界 、生於人趣(道) (三) 迷執有為、信邪求福、未免癡界。生阿修羅趣(道),如是三類名三輕趣(道)。 云何三重?所謂縱三毒心,唯造惡業,墮三重趣(道)。若貪業重者,墮餓鬼趣(道)。瞋業重者,墮地獄趣(道)。癡業重者,墮畜生趣(道)。如是三重。通前三輕,遂成六趣(道)。故知一切苦業由自心生。但能攝心,離諸邪惡,三界六趣(道)輪迴之苦,自然消滅離苦,即得解脫。」

問:「如佛所說,我於三大阿僧祇劫,無量勤苦,方成佛道。云何今說,唯只觀心,制三毒,即名解脫?」答:「佛所說,言無虗妄也。阿僧祇劫者,即三毒心也。胡言阿僧祇,漢名不可數。此三毒心,於中有恒沙惡念。於一一念中,皆為一劫。如是恒沙不可數也,故言三大阿僧祇。真如之性,既被三毒之所覆葢, 若不超彼三大恒沙毒惡之心,云何名為解脫?今若能轉貪嗔癡等三毒心,為三解脫,是則名為得度三大阿僧祇劫。末世眾生,愚癡鈍根,不解如來三大阿僧祇秘密之說,遂言成佛塵劫未期,豈不疑誤行人退菩提道?

問:「菩薩摩訶薩由持三聚淨戒,行六波羅蜜。方成佛道,今令學者唯只觀心,不修戒行。云何成佛?」答:「三聚淨戒者,即制三毒心也。制三毒成無量善聚,聚者會也。無量善法普會於心,故名三聚淨戒。六波羅蜜者,即淨六根也。胡名波羅蜜。漢名達彼岸。以六根清淨,不染六塵,即是度煩惱河,至菩提岸。故名六波羅蜜。」

問:「如經所說,三聚淨戒者,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今者唯言制三毒心。豈不文義有乖也?」答:「佛所說是真實語。菩薩摩訶薩,於過去因中修行時為對三毒,發三誓願:(一)持一切淨戒,對於貪毒。誓斷一切惡,常修一切善。(二)對於瞋毒。誓度一切眾生,故常修慧。(三)對於癡毒。由持如是戒、定、慧等三種淨法。故能超彼三毒成佛道也。諸惡消滅,名為斷。以能持三聚淨戒則諸善具足,名之為修。以能斷惡修善,則萬行成就。自它俱利,普濟群生。故名解脫。則知所修戒行不離於心。若自心清淨,則一切佛土皆悉清淨。故經云:「心垢則眾生垢。心淨則眾生淨。欲得佛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也。三聚淨戒自然成就。」

問曰:「如經所說,六波羅蜜者。亦名六度。所謂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今言六根清淨,名波羅蜜者。若為通會,又六度者。其義如何?」答:「欲修六度,當淨六根,先降六賊。(一)能捨眼賊,離諸色境。名為布施。(二)能禁耳賊,於彼聲塵,不令縱逸。名為持戒。(三)能伏鼻賊,等諸香臭,自在調柔。名為忍辱。(四)能制口賊,不貪諸味,讚詠講說。名為精進。(五)能降身賊,於諸觸慾,湛然不動。名為禪定。(六)能調意賊,不順無明,常修覺慧。名為智慧。六度者運也。六波羅蜜,喻若船筏,能運眾生,達於彼岸故名六度。」

問:「經云:『釋迦如來,為菩薩時。曾飲三斗六升乳糜,方成佛道。』 先因飲乳,後證佛果。豈唯觀心得解脫也?」答:「成佛如此,言無虛妄也。必因食乳,然始成佛。言食乳者,有二種:佛所食者,非是世間不淨之乳,乃是清淨法乳。三斗者:三聚淨戒。六升者:六波羅蜜。成佛道時,由食如是清淨法乳,方證佛果。若言如來食於世間和合不淨牛羶腥乳,豈不謗誤之甚。真如者,自是金剛不壞,無漏法身,永離世間一切諸苦。豈須如是不淨之乳,以充飢渴。經所說:「其牛不在高原,不在下濕。不食穀麥糠麩,不與牸牛同群,其牛身作紫磨金色。言牛者,毗盧舍那佛也。以大慈悲,憐愍一切,故於清淨法體中,出如是三聚淨戒。六波羅蜜微妙法乳,養育一切求解脫者。如是真淨之牛,清淨之乳, 非但如來飲之成道,一切眾生若能飲者,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菩提達磨大師破相論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往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