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初祖菩提達摩大師

祖於般若多羅尊者得法。演化本國。時有二師。一名佛大先。二名佛大勝多。佛大先遇般若多羅尊者。捨小趣大。與祖並化。時號為二甘露門。而佛大勝多更分徒而為六宗。第一有相宗。第二無相宗。第三定慧宗。第四戒行宗。第五無得宗。第六寂靜宗。各封己解。別展化源。祖喟然歎曰。彼之一師。已陷牛跡。況復支離而分六宗。我若不除。永纏邪見。言已。微現神力。至有相宗所。問曰:「一切諸法。何名實相。」彼眾中有一尊長薩婆羅答曰:「於諸相中。不互諸相。是名實相。」祖曰:「一切諸相。而不互者。若名實相。當何定耶。」彼曰:「於諸相中。實無有定。若定諸相。何名為實。」祖曰:「諸相不定。便名實相。汝今不定。當何得之。」 彼曰:「我言不定。不說諸相。當說諸相。其義亦然。」祖曰:「汝言不定。當為實相。定不定故。即非實相。」彼曰:「定既不定。即非實相。知我非故。不定不變。」祖曰:「汝今不變。何名實相。已變已往。其義亦然。」彼曰:「不變當在。在不在故。故變實相。以定其義。」祖曰:「實相不變。變即非實。於有無中。何名實相。」薩婆羅心知聖師懸解潛達。即以手指虛空曰:「此是世間有相。亦能空故。當我此身得似此否。」祖曰:「若解實相。即見非相。若了非相。其色亦然。當於色中。不失色體。於非相中。不礙有故。若能是解。此名實相。」彼眾聞已。心意朗然。欽禮信受。祖瞥然匿跡。至無相宗所而問曰:「汝言無相。當何證之。」彼眾中有波羅提者答曰:「我明無相。心不現故。」 祖曰:「汝心不現。當何明之。」彼曰:「我明無相。心不取捨。當於明時。亦無當者。」祖曰:「於諸有無。心不取捨。又無當者。諸明無故。」彼曰:「入佛三昧。尚無所得。何況無相。而欲知之。」祖曰:「相既不知。誰云有無。尚無所得。何名三昧?」彼曰:「我說不證。證無所證。非三昧故。我說三昧。」祖曰:「非三昧者。何當名之汝既不證。非證何證?」波羅提聞祖辨析。即悟本心。禮謝於祖。懺悔往謬。祖記曰:「汝當得果。不久證之此國有魔。汝可降之。」言已。忽然不現。至定慧宗所。問曰:「汝學定慧。為一為二?」彼眾中有婆蘭陀者答曰:「我此定慧。非一非二。」祖曰:「既非一二。何名定慧?」彼曰:「在定非定。處慧非慧。一即非一。二亦不二」 祖曰:「當一不一。當二不二。既非定慧。約何定慧?」彼曰:「不一不二。定慧能知。非定非慧。亦復然矣。」祖曰:「慧非定故。然何知哉?不一不二。誰定誰慧」婆蘭陀聞之。疑心冰釋。至第四戒行宗所。問曰:「何者名戒。云何名行。當此戒行。為一為二?」彼眾中有一賢者答曰:「一二二一。皆彼所生。依教無染。此名戒行。」祖曰:「汝言依教。即是有染。一二俱破。何言依教。此二違背。不及於行。內外非明。何名為戒?」彼曰:「我有內外。彼已知竟。既得通達。便是戒行。若說違背。俱是俱非。言及清淨。即戒即行。」祖曰:「俱是俱非。何言清淨。既得通故。何談內外?」賢者聞之。即自慚服。至無得宗所。問曰:「汝云無得。無得何得。既無所得。亦無得得。」 彼眾中有寶靜者答曰:「我說無得。非無得得。當說得得。無得是得。」祖曰:「得既不得。得亦非得。既云得得。得得何得?」彼曰:「見得非得。非得是得。若見不得。名為得得。」祖曰:「得既非得。得得無得。既無所得。當何得得?」寶靜聞之。頓除疑網。至寂靜宗所。問曰:「何名寂靜。於此法中。誰靜誰寂?」彼眾中有尊者答曰:「此心不動。是名為寂。於法無染。名之為靜。」祖曰:「本心不寂。要假寂靜。本來寂故。何用寂靜?」彼曰:「諸法本空。以空空故。於彼空空。故名寂靜。」祖曰:「空空已空。諸法亦爾。寂靜無相。何靜何寂?」靜尊者聞師指誨。豁然開悟。於是六眾咸誓歸依。化被南天。聲馳五印。經六十載。度無量眾。祖念東震旦國佛記後五百歲。 般若智燈運光於彼。遂囑弟子般若密多羅住天竺傳法。而躬至震旦。乃辭祖塔。別學侶。泛重溟。達南海。乃梁普通七年庚子歲也。廣州刺史蕭昂具禮迎供。表聞武帝。帝遣使齎詔迎請。十月至金陵。帝問曰:「朕即位以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紀。有何功德。」祖曰:「並無功德。」帝曰:「何以無功德?」祖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雖有非實。」 帝曰:「如何是真功德?」祖曰:「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帝又問:「如何是聖諦第一義。」祖曰:「廓然無聖。」帝曰:「對朕者誰?」祖曰:「不識。」帝不悟。祖渡江北。寓止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終日默然。有僧神光詣祖參承。祖常端坐面壁。莫聞誨勵。師立雪過膝。斷臂求法。 祖遂因與易名曰「慧可」。問曰:「諸佛法印。可得聞乎?」祖曰:「諸佛法印。匪從人得。」可曰:「我心未寧。乞師與安。」祖曰:「將心來。與汝安。」可良久曰:「覓心了不可得。」祖曰:「我與汝安心竟。」越九年。欲返天竺。乃顧慧可而告之曰:「昔如來以正法眼付迦葉。大士展轉囑累而至於我。我今付汝。汝當護持。并授汝袈裟。以為法信。內傳法印。以契證心。外付袈裟。以定宗旨。至吾滅後二百年。衣止不傳。法周沙界。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說理者多。通理者少。潛符密證。千萬有餘。汝當闡揚。勿輕未悟。一念回機。便同本得。」聽吾偈曰:「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上摘錄自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達摩祖師』也稱作『達摩大師』,係『釋迦牟尼佛』下傳的二十八祖『菩提達摩大師』而『達摩祖師』之名,卻是本省善信一般的稱呼。

『達摩祖師』,俗家姓剎帝利,本名菩提多羅,後改號菩提達摩,是南天竺國香至王的三子;二十七世祖般若多羅尊者得道祖師的密跡,因而說:『汝於諸法,已經得到通量,要知達摩的意義,為通為大,宜名達摩;』此後,祖師便改名為菩提達摩了。

祖師易名之後,又向尊者說:『我既已得法,應當去哪一國作佛事,願垂開示。』尊者說:『汝雖得法,還不可遠遊,而且最好待在南天竺,等我滅後六十七載,前往震旦(支那的譯音。地球東方為震卦。旦乃太陽出之方,指中華之地),設大法藥,直接上根,千萬不移速行。』祖師又說:『那有大士堪為法器否?千載之下,有留難的否?』尊者說:『汝所化的地方,獲菩提的不可勝數,我滅後六十七年, 其國正有難,水中文布,自可善為降之,汝到時,不要去南方,那裡好為功業,不見佛理,縱然到那裡,也不可久留。』聽我偈說:『路行跨水復逢羊,獨自悽悽暗渡江,日下可憐雙象馬,二株嫩桂久昌昌。』又演八偈,都是預為佛教隆替的暗示,祖師恭稟教義,服侍左右達四十年之久;等到尊者演化後,祖師便於粱朝武帝普通元年(或說武帝中大通元年),泛海到了廣州,武帝立即派遣使者迎接他到建業(在今南京市南);可是話不投契,便渡江去到魏朝,在嵩山少林寺那個地方停留下來,闡揚佛法,為達摩禪宗佛法東土的初祖,又稱祖師為中嶽嵩山少林寺的始祖;隨即面壁達九年之久,後來傳法和袈裟給慧可大師(二十九祖,姓姬名光,武牢人),便端居入寂了,時在後魏孝明市太和十九年十月五日,是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葬熊耳山定林寺。祖師圓寂之後三年,魏朝宋雲奉使西域,道經蔥嶺,遇見祖師手攜隻履,翩翩獨行,雲問祖師何往?祖師說去西天,並對雲說: 『汝主已厭世。』,雲聽說之後,茫茫然道別東去,等到回國覆命,明帝已經遐升,雲奏聞,孝莊帝令人啟開祖師的墓穴,空棺裡祇有革履一隻,朝野都為之驚嘆,詔命把遺履供奉在少林寺;唐朝開元年間,又被竊取到五臺華巖寺供奉。梁武帝曾撰寫墓誌,刻碑豎立於鍾山,唐太宗並賜謚號曰『圓覺大師』。

釋皎然『達摩大師法門義讚』,讚揚『達摩大師』的道行說:『我師西來,傳于真訣,大輪當路,小乘亡轍;冥冥世人,初見日月,權跡有歸,光雲不滅。』

上摘錄自達摩卦山少林寺


禪宗初祖菩提達摩大師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往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