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住調伏,頌云:『動止要中律,不越顯密戒』;『住調伏』者,謂住戒也。(佛弟子之言語、動靜、舉手投足,必須捨兩邊,取於中道,乃中庸之道,不超越顯宗之經、律、論的五戒十善,密乘之上師根本十四大戒。)
二:具三慧,頌云:『二教聞思修,三慧具不缺』;『二教』謂顯教、密教(顯教是蓮部、溫和、平靜、慈悲為主,密教是金剛部、勇猛、精進、智信為旨);『三慧』謂:聞、思、修。(聞法、思參、修身、禪修);經過聞、思、修,謹守戒、定、慧是佛教顯宗、密乘修學的基本方法,是轉三毒(惡業):貪、瞋、癡的法寶、是顯教、密教不可缺少的法門。
三:有忍力、修忍辱波羅密。在逆境中能忍、能修,頌云:『於功德及證(量),修行諸(善巧)方便、神通等甚深,秘密不顯現(不露真實威德之相,亦可解不標榜實修五神通之境界)』『修行方便』謂菩提道次第:『神通不現』謂雖有神通不輕易顯示也。(佛法的修持、禪定境界至俱有五神通者,不輕易顯示,否則產生魔障、阻礙得證佛果)
四:性況毅,頌云:『作業性堅忍,重諾事不掉』,謂賦性況毅,能耐堅忍,凡所作(善)業,務必有成,總不使有始鮮(無)終也。(有云:菩薩怕因,眾生畏果。所謂行菩薩道者,因緣際會、隨其因緣操作,不變其旨、睿智變通、堅持到底,圓滿功德;眾生者不懂天律因果,隨世智笨種變通,果報不可思議,而自食惡果)
五:善傳授,頌云:『於觀機施教,具方便善巧,次第若登高(次第分明),初(基)、中(學)、後(成)不謬(誤)』善傳授者。先令由菩提道次第中,下(根器)、中(根器)、上(根器)士修起,後人密乘,所謂登高必自卑,此即善巧方便也。(有高深境界的法師,必有禪悅,謙和平常、敏銳靈活,隨機應變、通情達理、辯才無礙、調御丈夫)
六:具悲心,頌云:『為報酬佛恩,令正法不淪,不忍心攝受,非利養恭敬』,謂具大悲心之師,為正法不斷故,以不忍之心(因眾生及有情身,若求出生死輪迴之苦集滅業六道。具以悲愍之菩提心,理利善導應緣而作)攝受弟子也。
七:善論議,頌云:『依顯密法相,能遮表決擇,開合不違量,傍通復中理』。論議中有『遮詮』。猶現在論理學所謂『否定』。有『表詮』猶現在論理學所謂『肯定』。性宗度生時,多用『遮詮』。相宗度生時,多用『表詮』。決擇時或開或合,不違因明之比量,即使觸類傍通以為了申,亦復能中理,此之謂善論議。
八:精曼茶羅,頌云:『於密教事相,善精密了辦』,曼茶羅謂壇城,密教修法中,應自建造壇城,此屬工巧明,必須精熟;又密教中手印等等,皆以表理,事明理亦明,必須善了辦,尤須精密也。
九:解加行,頌云:『種種陀羅尼,修行助道等,一一皆具足,實習之修智。』謂有實修之智慧,故能了解諸陀羅尼,及助道等法也。(法師必須了解及解釋入密乘四加行的程序,和修持的方法,以及其他加行等的修法。)
十:根調寂,頌云:『雖不具相好,內德實充盈。外儀亦可表,慈威而調絕,言少言必當,見者生欽敬,』『外儀可表』謂見外相;『煩惱輕』,即現諸根調寂,而知內德充盈也。(法師必須具有內修觀自在、禪定功德、般若智慧)
以上擇師十德,若顯教但具一二,即可;密乘擇師,非全具不可也。但此十德,以嚴格論,因不易尋,然若依宗喀巴大師菩提道修法次第。先從顯教,進至密教,鑄成密器以後,自易獲得。或本尊等示現,或由他緣會合;必能尋獲具足十德之師而依止之。其所難者,難得密器成就耳。或有『善知識障』不易尋師,然密器成就,此障六易除也。
以上係擇師十德,然亦有應揀除者三,
一、多忿恙而不具悲心。(俗師自私自利,貪、瞋、癡三惡業,不具菩薩悲心、憐憫眾生痴苦心腸。)
二、貪名聞利養而無厭足。(貪圖名氣、宣聞功績、貪利益供養、貪濫無厭足。此乃俗世惡習,非是行菩提業正道)
三、持己傲慢而無防護。(沒有真正師佛傳承、正統修練、輕師滅祖、持己傲慢,而沒有防護自己的過失,而犯佛教戒律)
四、謟曲而不正直。(六祖壇經有云:心平何來持戒、行直何須修禪。道行直、自然顯露本性,直接了當。謟曲不直者,乃心不平也,必沒有禪味,不入正道,非正道法師所為)
以上四種,若有其一,即宜揀除而不依止。
又所謂金剛阿闍黎者,係指如量師而言,(程度極高之師)必須性相顯密,一切具足,五明悉通,上承法統,下化眾生;頌云:『謂來如量師,則得流甘露。』滋養慧身,得有形無形之攝護,不墮邪險,指示道途之曲直險易,無迂迴遲緩,不入疑佈之林,穩速抵家故。蓋密教係善起顯教之用,法流甘露者,乃直承上師之法乳,有承傳之力,一經灌頂,可得法流甘露滋養慧身,又依止具德師,常有護法神擁護加持,則弟子亦蒙加被矣。
重師義意,己如上所,反觀內地行者,雖知敬師,惟對此密義,尚鮮深切探求,因就所知,為造此論,就正於一般學密諸同願,願共勉之,幸甚禱甚!藏密法匯第一輯竟。
釋迦牟尼佛大悲世尊:稱名十號.加【佛】字十一號。一、如來,二、應供,三、正偏知,四、明行足,五、善逝,六、世間解,七、無上士,八、調御丈夫,九、天人師,十、世尊,十一、佛(無上法王)
多傑各巴格西尊者論述小乘、大乘、金剛乘、以及外道四則:(論述知空不知真空妙有;知色之有,不知色滅之空;得證真空妙有、未修密乘;修密乘而不知真空妙有者,不能究竟得證佛果位,流為外道。)
(一)知空而不知有者,即停滯於枯寂而無智。
(空者乃指萬物有生長,成、住、壞、空,終歸消滅,在入世間的有為法亦消失而不留痕跡,為之空也。不知出世間的無為法,可修至真空妙有、般若智慧,得證真如佛性。而只懂有為的世間法,停滯而流於枯寂而無智)
(二)知有而不知空者,則淪墮為世智淺識、駁辯之流。
(見知萬物之色相存在的景物。萬物有生長,成、住、壞、空的規律,乃是世間有為法,不知人的色身,可修得證至真空妙有、般若智慧、真如佛性,則淪墮為世智笨種淺識、駁辯之流、不入正道、外道也)
(三)知真空妙有而不知密者,可能取實證之士稀有之才。
(能知人的色身,可修得證至真空妙有、般若智性、真如佛性,乃大乘之修為,四大之理,出世智之心法,稀有之士,可入金剛乘續修)
(四)知密而不知真空妙有者,將流為外道,不能究竟。
(沒有大乘禪修出世法,氣、脈、點,明點成就者,修得證至真空妙有、般若智慧、真如佛性,乃大乘之修為,四大之理,出世智之心法。只持真言咒語得五神通,乃是修持世間的有為法,則流於外道,不入正道之究竟佛地。故金剛經曰:「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霧亦如電,只作如是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