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頂寺在天柱峰四觀峰極頂,明弘治年間(建公元一四八七年丁未至公元一五零五年乙丑)有僧人在此建庵。後歷代建有普光殿、放光塔、光明寶塔、觀鳳閣、天長閣。嘉靖年間(建公元一五二一年辛巳至公元一五六七年丁卯),郡人"李元陽"建"普光殿"。萬曆年己未,御史"潘睿"建"觀鳳閣"。天啟八年(公元一六二七年丁卯)直指"朱泰禎"建"天長閣"。
明未崇禎十年(公元一六三七年丁丑)並指使"張鳳翮"建善雨亭,並在寺周圍用磚羅城,城高八尺,周圍一百余丈,四方各設門樓,以便遠眺。公元一六三九年己卯,待御史"涂必泓"建"景星亭"。公元一六四一年辛巳,黔國公"沐天波",旨使雲南巡撫"張鳳翮",將昆明在明朝時"陳用賓"所鑄的鳴鳳山"太和宮"(即現金殿)
移至雞足山。廢普光殿,就其址建立金殿,因名金頂寺。
清康熙十年(一六七一年),平西王"吳三桂"於鳴鳳山重鑄銅殿,即今所謂金殿。金殿面闊三間,寬七點八米,進深七點八米,高六點七米,有十六根立柱,三十六扇格子門,重二百五十餘噸,乃全國最大、最重的銅殿。殿中正供真武帝君,兩旁侍有金童玉女,神像均為銅鑄。殿外一對小銅亭,供奉龜蛇二將;殿前有銅製高桿日月七星旗(後毀於〝文革〞間)。一九八二年壬戌,列為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四觀之名始于此時……。
民國二十一年(公元一九三二年壬申),雲南省政府主席"龍雲"上山,應僧人請求,同意在光明寶塔原址建楞嚴塔,歷時三年。楞嚴塔是民國時期雞足山唯一大型建築。石礎磚身,皚皚高標,直摩蒼穹,屹立金頂。塔高四十五米,方形密檐,內七級,外十三級,上裝一千多公斤重的葫蘆寶頂,直聳入雲霄。入內,經七十二級螺旋木梯,盤旋而上,至第二層塔心樓,乃供奉著釋迦牟尼佛像。大門辟建平坦寬敞的"睹光臺"
,四周設有鐵欄,為天然航標。遊人至此
,可以遠眺,可以俯瞰,可以選勝攝影,莫不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可惜明朝鑄的金殿,在六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摧毀。公元二千年庚辰,當地政府與及佛教僧侶、善信共同發心,重建金頂寺的"大雄寶殿"、"飲光殿"、"金殿"…….等。
於公元二零零七年丁亥九月十六日,金頂寺金殿開光儀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