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當召網上資料:進入五當召的主體建築
五當召的主體建築,位於山谷內一處突出的山坡上,五當召以八大經堂、三座活佛邸和一幢安放本召曆世活佛舍利塔的靈堂組成;另有僧房六十餘間以及塔寺附屬建築,全部房舍二千五百餘間,全廟占地面積約300餘畝。
五當召建築群,採用西藏式建築風格,平頂方形樓式結構,結構嚴謹,佈局合理,外牆潔白方整,開有深暗的柱廊和窗洞,屋頂為平板式四方形。整體色調平淡、純淨、素樸,足以讓人沉靜下來,滌心養性,感受佛學之奧妙。
八大經殿為蘇古沁殿、卻伊拉殿(顯教經堂)、定濶爾殿、當圪希德殿、喇彌仁殿(日木倫殿)(菩提道學經堂)、金科(曼荼羅)殿、蘇卜蓋陵、阿會殿(密宗經堂)等。
三座活佛府邸在阿會殿的南面,其中定濶爾活佛府規模宏大,為第二世活佛"熱西尼瑪"於乾隆四十九年(西元1784年)所建。左右是接待多倫諾爾"匯宗寺""甘珠爾瓦、呼圖克圖"和"章嘉國師"而建造的兩座府邸,蘇卜蓋陵等,兩側還有一座座喇嘛居住的房舍。建築物外牆潔白方整,開有深暗的柱廊和窗洞,屋頂為平板式四方形。鼎盛時期廟內喇嘛有千多人。
蘇古沁殿坐落全廟的最前部,其中最大的建築,前廳是舉行全體集會誦經的場所。經堂內的立柱全用龍紋的栽絨毛毯包裹,地上滿鋪地毯,牆壁繪有彩色壁書,後廳及二、三層內供奉最大的銅鑄佛像"釋迦牟尼佛"、黃教始創祖師"宗喀巴"及歷代創廟佛師。
在蘇古沁殿西面與其並列的卻依拉殿,是講授佛教教義的地方,殿內的十公尺高"彌勒菩薩"銅像是全召最大的銅鑄佛像。
高踞這兩宮之上的,是定濶爾殿,建於乾隆十四年(1749年)是講授天文、地理的場所,門楣上懸掛著用漢、滿、蒙、藏四種文字書寫的"廣覺寺"匾額,宮前有講經台,是喇嘛學經和口試之處。
這裡是學習佛教甘珠爾經(大藏經)時輪金剛、五明數學部,講授天文、曆法、數學、占卜、推算藏曆日期。殿內前後廳繪滿壁畫、裝飾考究,殿前廣場系講經、辯經的場所,即五明學術升級的考場。
當圪希德殿建於乾隆十五年(1750年),俗稱"訓服殿",是五當召的護法神殿,也稱金剛殿。此殿是管教喇嘛的地方,因此也俗稱"馴服殿"。喇嘛的戒律很嚴,有了過失就要受處罰。
喇彌仁殿(日木倫殿) 為教義學部,專門傳授喇嘛歷史、教義、教規,是宗喀巴祖師的"菩提道次學"經堂,是專攻菩提道次的教義戒律學部,這個學部在內蒙地區藏傳佛教寺院中只有五當召設立。
金科(曼荼羅)殿,原名努尼殿,是供僧人靜坐修持的殿,用於喇嘛們以逐漸減少飲食,靜坐默誦,力圖不食不語的修行方式,去求解脫、超越生死、得證菩提、願度眾生靈性。
蘇卜蓋陵是山坡最上層的塔陵,五當召一世活佛建廟之前的住宅,"蘇卜蓋"即蒙語"塔"之意,是一個小佛堂,內部供奉有曆世活佛靈塔,即舍利塔。因一世活佛創建了本召,去世後僧眾為了紀念他就將他的舍利塔存放在此處。此後,本召七世活佛靈塔均在這裡珍藏。靈塔雕刻精美鑲有珍寶玉器,外部鎏金。
阿會殿位於山坡最高處,是一座學習醫學和密宗學部的經殿,建于嘉慶5年(1800年)。
五當召是內蒙古地區有名的學問寺。它為了弘揚佛法,專門設有供喇嘛們學習經典,研究佛學的學塾(劄倉)。學塾分四在部分:時輪學部,設於1750年;顯教學部,設於1752年;密宗學部,設於1800年;菩提道學部,設於五世少佛時期,是本召設置最晚的學部。蒙古著名史學家達摩陀羅在《白蓮念珠》中記載,"五當召的經學最為有名,到19世紀末時,本召僧侶仍有八百餘名。"
五當召是享有特權的政教合一寺院,設有監獄、法庭,並有武裝。且建築本身以及各殿堂的壁畫和雕塑,體現了很高的藝術價值。
五當召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西藏的布達拉宮、青海的塔爾寺和甘肅的拉卜楞寺齊名,是中國藏傳佛教的四大名寺之一和內蒙古自治區最大藏傳佛教寺院。五當召是其小布達拉宮的稱譽,因為依山而築的白色建築群雖沒有布達拉宮的雄偉和氣勢,倒有些它的韻味和形制。
出包頭東北而行是一條平整的柏油路,汽車駛出約70公里,進入大青山腹地的五當溝。一路上不見村莊,不見蒙古包,也沒有見到幾輛過往的車。而五當召恰恰就在這人煙稀少的偏遠之地,作為內蒙古地區著名的學問寺和專供喇嘛們學習經典、研究佛學的學塾,倒也落得清靜。
汽車轉過一個山膀,溝的盡頭豁然可見五當召。五當召在一座叫敖包山的山坡上,依地勢面南砌建,群山環繞,松柏掩映,在藍天白雲映襯下,熠熠生輝,雄渾壯觀。
與西藏的布達拉宮、青海的塔爾寺和甘肅的拉卜楞寺齊名,是中國藏傳佛教的四大名寺之一和內蒙古自治區最大藏傳佛教寺院。
蘇古沁殿,是五當召內最大的建築物,位於寺院最前部,建於乾隆二十二年(一七五七年),是五當召最大的殿堂和主要建築。它是一座高達二十二米的三層樓大殿,占地面積一萬五千平方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