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佛教的手印

第一章 手印的意義

手印(梵文mudrā,藏文phyag-rgya,又稱為印契,現常指密教在修法時,行者雙手與手指所結的各種姿勢。音譯作"母陀羅、慕捺羅、母捺羅"或稱"印相、契印、密印",或單稱為"印"

佛菩薩及本尊的手印,象徵其特殊的願力與因緣,因此我們與其結相同的手印時,會產生特殊的身體的力量和意念的力量,這和佛菩薩及本尊修證的本位力量的身心狀況是相應的。

在密教中,手印是指曼荼羅海會諸尊為標示其內證之三昧境界,或修行者為了表達同於諸尊本誓,而於其手指上所結的密印。屬於本尊身、語、意三密中之身密。

三密(梵文trini gāhyāni,是指秘密的三業,即是身密(梵文kāyaguhya口密(梵文vāg-guhya或稱作語密,意密(梵文mano-guhya或稱作心密,主要來自密教所說。

由於佛陀的三密作用極為微細甚深,非思維所及,連十地菩薩也不能完全了知,故稱三密,與眾生之三業相應,能生起不可思議之大用。

眾生之三業,雖然是染雜的,但卻能契合佛之三密,且含攝於其中,而眾生自心體性同於佛之三密,即眾生三業實相皆是法性之作用,與佛之三密平等無二,所以也稱為三密。

眾生之三密中,行者手作本尊之印契,乃至行、住、坐、臥等一切事業,皆稱之身密口誦真言,乃至一切言語等口業,皆稱語密心中觀本尊,乃至隨一切因緣起念,各種事業,皆稱為意密

廣泛的身密不是只有手印而已,任何的體姿都是屬於身密的範圍。人類的手很靈巧,能夠做出各種姿勢,但都是建立在染污的無明上,所造作的動力都是來自貪、瞋、癡、慢、疑。例如:因為憤怒而舉起拳頭打人,甚至發展成一套拳法,或拿起武器攻擊別人等等,無不是受無明的驅動,所造作出來的染業。從廣義來講,人類整個身體動作都是身業的範圍,是眾染污中而起的,和佛菩薩清淨的身密不同。

三密可分為有相、無相二種:有相三密佛與眾生互融,入於瑜伽境界,行者身結印即身密,口誦真言即語密、意觀本尊即意密,稱為有相三密無相三密指行者所有身、語之行為、自心所思惟者皆為三密,稱為無相三密

《大日經》卷六〈本尊三昧品〉印契可分成有形、無形二種,《大日經疏》卷二十解釋:「印形亦有二種,謂有形、無形也。形即是青、黃、赤、白等色,方、圓、三角等形,屈、伸、坐、立及所住處之類也,印謂所執印即刀、輪、羂索、金剛杵之類也。初心別緣而觀,謂先觀畫尊等。約此而觀名為有形。後漸淳純,又以加持力故自然而現,與心相應。爾時此本尊但從心現,不別外緣,故云無形也。」

有相三密是佛菩薩本尊之三密,加持於行者之三業上,故稱為三密加持無相三密,是佛之三密與行者之三密相應融合,故稱為三密相應

密宗依此三密加持、三密相應的廣大作用,讓我們能轉凡夫身而成就佛身,也就是透過身、語、意三密的修持,讓我們即身成佛,因此之故,我們當再探討身、語、意三密的深層意義及其行相,以作為三密修習的前行。

我們平時看到佛菩薩本尊等的圖像、塑像,多是以他們身上的持物或手印來判定其尊名。

其實,不論是"阿彌陀佛" "釋迦牟尼佛""不動佛""藥師佛",在他們住世的過程中所結的手印也有彼此相同的。所以,用手印及持物來判斷尊名,也不是絕對的分辨方法。但我們若單一的來看各個佛像,從手印還是可以了知其特別的願力、因緣及特別的悟境,乃至其成道、說法時的特別狀況。

例如"阿彌陀佛""說法印""接引印",是一般人較為熟悉,但其實這手印也在"釋迦牟尼佛"身上出現過,只是現在我們把手印特殊化了。因"阿彌陀佛""說法印""接引印"特別常用,所以就以此手印分別。再加上"九品九生印",這是"阿彌陀佛"接引九品九生的人時,所示現的特有境界,是依照要往生的人的境界所現,給他們導引。而九個手印並不是一定如此,只是在密教中被特殊化了。"阿彌陀佛"也可能相應於因緣,而在接引上品上生的眾生時,示現"法界定印",安住在圓滿法性。

瞭解了這個因緣,我們就能更正確的認識手印。

在古代行者修法結手印時,有以下的注意事項。在《大日經疏》卷十三引述"善無畏三藏"之說法:「西方尤秘印法,作時又極恭敬。要在尊室外之中及空靜清潔之處,當澡浴嚴身,若不能一一浴者,必須洗淨手,漱口,以塗香塗手等方得作也。又作時須正威儀,跏趺等坐。不爾得罪,令法不得速成。」大意是說結手印時,在環境上要選擇清潔的靜室,沐浴淨身,端正儀容,結跏趺,方可結印。若無法沐浴,也要先淨手、漱口,以香塗手,以此表示恭敬慎重之意。此外,《青龍寺儀軌》中亦說,結印之際祈念諸佛加被,則可悉地。

此外,經中也說,結契印時,不應於顯露處,如《陀羅尼集經》卷一中說:「露處作印咒法者,為惡鬼神之所得便。」又說,於本尊像前作印,應以袈裟或淨巾覆蓋。所以日本東密通常在袈裟下或法衣袖中結印,但是台密則無如此。

第二章 十指的別稱

密教中對結印之兩手及十指有特殊的稱呼,一般稱兩手二羽、日月掌、二掌;稱十指十度(十波羅蜜)、十輪、十蓮、十法界、十真如、十峯。並將兩手配於金剛界與胎藏界,或配於定與慧,理與智等,如下表所列:

右手:日、觀、慧、智、智、實、獻、外、般若、悲念(金剛界)

左手:月、止、定、福、理、權、從、內、三昧、慈念(胎藏界)

而將五指配於五蘊、五佛頂、五根、五字、五大等;十指配於十度,如下表所列:

其中,以五字來代表手指的經軌有《攝大軌》、《蓮華部心軌》

五大來代表手指的經軌有《胎藏梵字次第》、《胎藏備在次第》、《大日經》、《大日經疏》、《胎藏四部軌》、《蘇悉地經》、"善無畏"譯《尊勝軌》、《吽迦陀野軌》

五根來代表者則出於《阿閦軌》以五蘊表之者,則出於"金剛智"所譯之《毗沙門天王軌》。以五佛頂表之者,則出於"不空"《一字頂輪王軌》、《奇特佛頂軌》、《藥師消災軌》

第三章 密教的基本手印



第一堅實合掌(梵名nivida 音: 奈輝達合掌,掌中堅相著,十指微離。

第二虛心合掌(梵名sampuṭa 音:沙慕普吒十指齊等,頭相合,掌心微開。

第三未敷蓮合掌(梵名kuḍmala 音:劬埵摩樂如前,空掌內,使稍穹。

第四初割蓮合掌(梵名bhagna 音:般賀羯那二地二空並相著,餘六指散開,即八葉印也。

第五顯露合掌(梵名uttānaja 音:嗚陀那闍仰兩掌相並,而向上。

第六持水合掌(梵名ādhāra 音:阿埵訶喇並兩掌而仰,指頭相著,稍屈合之,如掬水狀,似飲食印也。

第七歸命合掌(梵名praṇāma 音:啪喇挪摩合掌,十指頭相叉,以右加左,如金剛合掌也。

第八反叉合掌(梵名viparīta 音:輝啪賴答以右手加左,反掌,以十指頭相絞,亦以右手指加於左手指上。

第九反背互相著合掌(梵名vīparyasta 音:發啪喇耶沙他以右手仰左手上,以左手覆在右手下,略似定印。

第十橫拄指合掌(梵名tiryak 音:呔喇耶嘎仰二手掌,令二中指頭相接。

第十一覆手向下合掌(梵名adhara 音:啞達賀喇覆兩掌,亦以二中指相接。

第十二覆手合掌(梵名adhara 音:啞達賀喇並覆兩手,以二大指並而相接,十指頭向外。

四種拳:謂四種拳是指:蓮花拳、金剛拳、外縛拳、內縛拳

一、蓮華拳:又稱為胎拳。常被用為胎藏部的印母其印相是握頭指以下之四指,以大指壓頭指中節側方。《大日經疏》卷十三所說:「如常作拳法,大指豎之。」關於此蓮華拳的代表意義,多指未敷之蓮華。

二、金剛拳:主要是被用於金剛頂部《金剛頂經》中所說羯磨印,都是以此金剛拳為其基本。《大日經疏》說其印相為:「以空指在於掌中而拳之」,《金輪時處軌》說為:「以中指、無名指、小指握大指,以頭指拄大指之背。」雖然因流派之不同,金剛拳的結法因而有異,但大多以《金輪時處軌》所說為準。

《金剛頂經》說此金剛拳是「一切如來身、語、心金剛縛智印。」"不空"《般若理趣釋》則說:「身、口、意金剛合成名為拳。」兩者都認為此金剛拳是表示一切如來身、語、意之三密活動的總持。

三、外縛拳:《大日經疏》卷十三中,稱此為「指在外拳」,但一般只稱為外縛。其印相是合叉二手成拳,十指外現。《金剛頂經》稱它為金剛縛,並說此金剛縛是「二手如月形」,這是以外縛的掌中圓形表月輪。《金剛頂經》中的三昧耶印等,都是以此外縛拳為其印母。依《金剛頂經略出念誦經》所記載,為觀脫出纏縛之月輪而修菩提心觀時,須結此外縛印。

四、內縛拳:《大日經疏》稱之為第二拳。其印相是十指交叉,十指均屈向掌中。

上述的蓮華拳、金剛拳、外縛拳、內縛拳等四類,若再加上忿怒拳、如來拳則成六拳。所謂的忿怒拳,是以無名指、中指握大拇指,豎頭指與小指並稍屈如牙。所謂如來拳,是左手作蓮華拳,右手作金剛拳,並以右手金剛拳握左手的大拇指。

第四章 常見的手印

在佛教的造像開始之後,常用印相來表示教義上的意義。隨著時代的變遷,教義的解釋愈趣複雜,佛像的造像也不斷變化,而產生了不同的印相。一般常見的則有:

施無畏印:即右手曲肘朝前,舒五指,手掌向前,即佈施無怖畏給與眾生的意思,這是佛陀為了救濟眾生,使他們能夠安心,所施予的印相。這種印相與說法時的印相相通用,如在經論中所說的舉手說法,即是此印相。

與願印:即伸手掌向外,指端下垂的手相。這是佛菩薩為應眾生的祈求,所作的印相,表示以普救眾生的慈悲心施與的意思。

禪定印:這是佛陀入於禪定時所結的手印,在膝上仰左手,並仰右手於其上,兩拇指的指頭相接,又稱為法界定印

觸地印:即伸右手覆於右膝,指頭觸地,又稱為降魔印,這是佛陀成道時所結的印相。

轉法輪印:兩手置於胸前,右掌與左掌相反,左右諸指輕觸之相。

彌陀定印:這是"阿彌陀佛如來"的印相,即二手掌相交,右手置於左手上,兩手屈食指,拇指按在食指上。

以上這些手印,是在密教發展成為大流時,已在佛教造像中常可見到的手印。這些常見的手印,一般是佛在不同的情況下,佛像所顯的自然姿勢。但是在密教的興起下,手印的發展愈來愈複雜,並與佛菩薩等內證的境界相應,顯現為諸尊的標誌,成為身、語、意三密中的身密。

手印的顯現和諸佛的願力、時空因緣以及眾生根器有關。所以"釋迦牟尼佛"在誕生時,所結的手印是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而在菩提迦耶成道時,手印是降魔印、觸地印。而在修苦行時也可說是身印,整個人非常削瘦,手結定印

降魔印是使一切妄動,屬一切六大的妄動全部降伏,不但降伏外在世間,也同時降伏內在身心,降伏內在五大的紛擾,也降伏外在山河大地的紛擾。佛陀成道前,內在六大和外在虛空法界的六大造成諸魔前來干擾,因為諸魔相應於一個意識體、一個作用的大力量,所以應緣現起來攻擊佛陀。

在因緣上是如此,在法性上可視為內在宇宙,和外在宇宙力量的結合來攻擊佛陀,所以佛陀要降魔得內證金剛心,身是金剛體,坐是金剛坐,法界被降伏後變為金剛法。

另一常見的手印,則是轉法輪印當佛陀安住在本然法性之後,由於大悲心而轉動法輪,所結說法印,全部的手指曲線是圓的,表示以最柔軟的心來轉動法輪,所以很自然地,佛陀是把法界中圓滿的境界轉動起來,降魔印是把體性和外界降伏到不動狀況。

到最後佛陀涅槃時,則是結吉祥印代表完全的休息,回歸到法界體性。所以從先起的誕生印起,以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身印,貫穿十方三世,表成佛力量的開始。如此來觀察佛的四個階段,就能瞭解同樣一尊佛在不同時空、不同因緣所顯的不同特質,而佛陀的四種手印也代表了不同的階段因緣。

此外,智拳印也是常見的手印。胎藏界"大日如來",他的手印是法界定印代表法界的寂靜相,一切在理上是平等的,因此以寂靜相來顯現。金剛界"毘盧遮那佛"智拳印以智慧為力、以智為拳,代表其智慧上的力量,他以智慧觀照理上平等的法界,並以獨智來突顯。但在內在上是不斷迴旋,從內到外,全體以智慧為根本力量,所以特別掌握到以智慧觀照法界的現象。

一個是理上的結印相,一個是事上完全的智慧彰顯,他的智慧了知五大,完全了知的作用是絕對光明的作用。一個屬於本覺,一個屬於始覺本覺是平等始覺是光明和法界自相照應,所以是智慧獨朗的狀況。因此"大日如來"在不同的因緣當中,顯現他的特殊相:在法性的秘密當中,顯現寂滅相;在緣起的秘密上,則顯現大作用的力量、智慧的力量。

結誦印言時的四處加持、五處加持

結誦印言時,有指定的所謂四處加持五處加持在次第中到處可見,要在一定之處做加持的語句,而且指示的位置有很重要的意義。

例如:在護身法中,對蓮華部三昧耶的結印說"真言三遍,做頂的右印",其次在金剛部三昧耶也說"真言誦三遍,做頂的左印",即明確的指定一處。這裡所說頂的左右,是相當於胎藏曼荼羅之三部描述的部位。即以中台八葉院為中心,右方蓮華部觀音院左方金剛部金剛手院。依此將蓮華部金剛部的三昧耶印配於左右。

四處是指心、額、喉、頂等四處。配以"大日如來"內證智(四智)四佛如下:

心:大圓鏡智東方寶幢如來

額:平等性智南方開敷華王如來

喉:妙觀察智 ─ 西方無量壽如來

頂:成所作智北方天鼓雷音如來

加持此四處,行者觀想自身成為大日法界身。



五處是指額、右肩、左肩、心、喉五處,出於《八字文殊儀軌》。加持五處,
行者觀想自身具足五佛,即身成佛。五處五佛的配釋如下:

─ 中央毘盧遮那佛

右肩南方寶生佛 左肩北方不空成就佛

東方阿閦佛

─ 西方阿彌陀佛



除了四處五處加持之外,還有所謂七處即在道場觀主尊與七處,
其代表意義如下:

胎藏界三部:

左膝 ─ 蓮華部

壇上佛 部

右膝金剛部
佛部、金剛界五部:

金剛部

寶 部

─ 蓮華部 羯摩部


佛教的手印    完
上一頁          下一頁
往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