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住调伏,颂云:『动止要中律,不越显密戒』;『住调伏』者,谓住戒也。(佛弟子之言语、动静、举手投足,必须捨两边,取于中道,乃中庸之道,不超越显宗之经、律、论的五戒十善,密乘之上师根本十四大戒。)
二:具三慧,颂云:『二教闻思修,三慧具不缺』;『二教』谓显教、密教(显教是莲部、温和、平静、慈悲为主,密教是金刚部、勇勐、精进、智信为旨);『三慧』谓:闻、思、修。(闻法、思参、修身、禅修);经过闻、思、修,谨守戒、定、慧是佛教显宗、密乘修学的基本方法,是转三毒(恶业):贪、瞋、痴的法宝、是显教、密教不可缺少的法门。
三:有忍力、修忍辱波罗密。在逆境中能忍、能修,颂云:『于功德及证(量),修行诸(善巧)方便、神通等甚深,秘密不显现(不露真实威德之相,亦可解不标榜实修五神通之境界)』『修行方便』谓菩提道次第:『神通不现』谓虽有神通不轻易显示也。(佛法的修持、禅定境界至俱有五神通者,不轻易显示,否则产生魔障、阻碍得证佛果)
四:性况毅,颂云:『作业性坚忍,重诺事不掉』,谓赋性况毅,能耐坚忍,凡所作(善)业,务必有成,总不使有始鲜(无)终也。(有云:菩萨怕因,众生畏果。所谓行菩萨道者,因缘际会、随其因缘操作,不变其旨、睿智变通、坚持到底,圆满功德;众生者不懂天律因果,随世智笨种变通,果报不可思议,而自食恶果)
五:善传授,颂云:『于观机施教,具方便善巧,次第若登高(次第分明),初(基)、中(学)、后(成)不谬(误)』善传授者。先令由菩提道次第中,下(根器)、中(根器)、上(根器)士修起,后人密乘,所谓登高必自卑,此即善巧方便也。(有高深境界的法师,必有禅悦,谦和平常、敏锐灵活,随机应变、通情达理、辩才无碍、调御丈夫)
六:具悲心,颂云:『为报酬佛恩,令正法不沦,不忍心摄受,非利养恭敬』,谓具大悲心之师,为正法不断故,以不忍之心(因众生及有情身,若求出生死轮迴之苦集灭业六道。具以悲愍之菩提心,理利善导应缘而作)摄受弟子也。
七:善论议,颂云:『依显密法相,能遮表决择,开合不违量,傍通复中理』。论议中有『遮诠』。犹现在论理学所谓『否定』。有『表诠』犹现在论理学所谓『肯定』。性宗度生时,多用『遮诠』。相宗度生时,多用『表诠』。决择时或开或合,不违因明之比量,即使触类傍通以为了申,亦复能中理,此之谓善论议。
八:精曼茶罗,颂云:『于密教事相,善精密了办』,曼茶罗谓坛城,密教修法中,应自建造坛城,此属工巧明,必须精熟;又密教中手印等等,皆以表理,事明理亦明,必须善了办,尤须精密也。
九:解加行,颂云:『种种陀罗尼,修行助道等,一一皆具足,实习之修智。』谓有实修之智慧,故能了解诸陀罗尼,及助道等法也。(法师必须了解及解释入密乘四加行的程序,和修持的方法,以及其他加行等的修法。)
十:根调寂,颂云:『虽不具相好,内德实充盈。外仪亦可表,慈威而调绝,言少言必当,见者生钦敬,』『外仪可表』谓见外相;『烦恼轻』,即现诸根调寂,而知内德充盈也。(法师必须具有内修观自在、禅定功德、般若智慧)
以上择师十德,若显教但具一二,即可;密乘择师,非全具不可也。但此十德,以严格论,因不易寻,然若依宗喀巴大师菩提道修法次第。先从显教,进至密教,铸成密器以后,自易获得。或本尊等示现,或由他缘会合;必能寻获具足十德之师而依止之。其所难者,难得密器成就耳。或有『善知识障』不易寻师,然密器成就,此障六易除也。
以上係择师十德,然亦有应拣除者三,
一、多忿恙而不具悲心。(俗师自私自利,贪、瞋、痴三恶业,不具菩萨悲心、怜悯众生痴苦心肠。)
二、贪名闻利养而无厌足。(贪图名气、宣闻功绩、贪利益供养、贪滥无厌足。此乃俗世恶习,非是行菩提业正道)
三、持己傲慢而无防护。(没有真正师佛传承、正统修练、轻师灭祖、持己傲慢,而没有防护自己的过失,而犯佛教戒律)
四、謟曲而不正直。(六祖坛经有云:心平何来持戒、行直何须修禅。道行直、自然显露本性,直接了当。謟曲不直者,乃心不平也,必没有禅味,不入正道,非正道法师所为)
以上四种,若有其一,即宜拣除而不依止。
又所谓金刚阿闍黎者,係指如量师而言,(程度极高之师)必须性相显密,一切具足,五明悉通,上承法统,下化众生;颂云:『谓来如量师,则得流甘露。』滋养慧身,得有形无形之摄护,不堕邪险,指示道途之曲直险易,无迂迴迟缓,不入疑佈之林,稳速抵家故。盖密教係善起显教之用,法流甘露者,乃直承上师之法乳,有承传之力,一经灌顶,可得法流甘露滋养慧身,又依止具德师,常有护法神拥护加持,则弟子亦蒙加被矣。
重师义意,己如上所,反观内地行者,虽知敬师,惟对此密义,尚鲜深切探求,因就所知,为造此论,就正于一般学密诸同愿,愿共勉之,幸甚祷甚!藏密法汇第一辑竟。
释迦牟尼佛大悲世尊:称名十号.加【佛】字十一号。一、如来,二、应供,三、正偏知,四、明行足,五、善逝,六、世间解,七、无上士,八、调御丈夫,九、天人师,十、世尊,十一、佛(无上法王)
多杰各巴格西尊者论述小乘、大乘、金刚乘、以及外道四则:(论述知空不知真空妙有;知色之有,不知色灭之空;得证真空妙有、未修密乘;修密乘而不知真空妙有者,不能究竟得证佛果位,流为外道。)
(一)知空而不知有者,即停滞于枯寂而无智。
(空者乃指万物有生长,成、住、坏、空,终归消灭,在入世间的有为法亦消失而不留痕迹,为之空也。不知出世间的无为法,可修至真空妙有、般若智慧,得证真如佛性。而只懂有为的世间法,停滞而流于枯寂而无智)
(二)知有而不知空者,则沦堕为世智浅识、驳辩之流。
(见知万物之色相存在的景物。万物有生长,成、住、坏、空的规律,乃是世间有为法,不知人的色身,可修得证至真空妙有、般若智慧、真如佛性,则沦堕为世智笨种浅识、驳辩之流、不入正道、外道也)
(三)知真空妙有而不知密者,可能取实证之士稀有之才。
(能知人的色身,可修得证至真空妙有、般若智性、真如佛性,乃大乘之修为,四大之理,出世智之心法,稀有之士,可入金刚乘续修)
(四)知密而不知真空妙有者,将流为外道,不能究竟。
(没有大乘禅修出世法,气、脉、点,明点成就者,修得证至真空妙有、般若智慧、真如佛性,乃大乘之修为,四大之理,出世智之心法。只持真言咒语得五神通,乃是修持世间的有为法,则流于外道,不入正道之究竟佛地。故金刚经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雾亦如电,只作如是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