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初祖菩提达摩大师

祖于般若多罗尊者得法。演化本国。时有二师。一名佛大先。二名佛大胜多。佛大先遇般若多罗尊者。捨小趣大。与祖并化。时号为二甘露门。而佛大胜多更分徒而为六宗。第一有相宗。第二无相宗。第三定慧宗。第四戒行宗。第五无得宗。第六寂静宗。各封己解。别展化源。祖喟然歎曰。彼之一师。已陷牛迹。况复支离而分六宗。我若不除。永缠邪见。言已。微现神力。至有相宗所。问曰:「一切诸法。何名实相。」彼众中有一尊长萨婆罗答曰:「于诸相中。不互诸相。是名实相。」祖曰:「一切诸相。而不互者。若名实相。当何定耶。」彼曰:「于诸相中。实无有定。若定诸相。何名为实。」祖曰:「诸相不定。便名实相。汝今不定。当何得之。」 彼曰:「我言不定。不说诸相。当说诸相。其义亦然。」祖曰:「汝言不定。当为实相。定不定故。即非实相。」彼曰:「定既不定。即非实相。知我非故。不定不变。」祖曰:「汝今不变。何名实相。已变已往。其义亦然。」彼曰:「不变当在。在不在故。故变实相。以定其义。」祖曰:「实相不变。变即非实。于有无中。何名实相。」萨婆罗心知圣师悬解潜达。即以手指虚空曰:「此是世间有相。亦能空故。当我此身得似此否。」祖曰:「若解实相。即见非相。若了非相。其色亦然。当于色中。不失色体。于非相中。不碍有故。若能是解。此名实相。」彼众闻已。心意朗然。钦礼信受。祖瞥然匿迹。至无相宗所而问曰:「汝言无相。当何证之。」彼众中有波罗提者答曰:「我明无相。心不现故。」 祖曰:「汝心不现。当何明之。」彼曰:「我明无相。心不取捨。当于明时。亦无当者。」祖曰:「于诸有无。心不取捨。又无当者。诸明无故。」彼曰:「入佛三昧。尚无所得。何况无相。而欲知之。」祖曰:「相既不知。谁云有无。尚无所得。何名三昧?」彼曰:「我说不证。证无所证。非三昧故。我说三昧。」祖曰:「非三昧者。何当名之汝既不证。非证何证?」波罗提闻祖辨析。即悟本心。礼谢于祖。忏悔往谬。祖记曰:「汝当得果。不久证之此国有魔。汝可降之。」言已。忽然不现。至定慧宗所。问曰:「汝学定慧。为一为二?」彼众中有婆兰陀者答曰:「我此定慧。非一非二。」祖曰:「既非一二。何名定慧?」彼曰:「在定非定。处慧非慧。一即非一。二亦不二」 祖曰:「当一不一。当二不二。既非定慧。约何定慧?」彼曰:「不一不二。定慧能知。非定非慧。亦复然矣。」祖曰:「慧非定故。然何知哉?不一不二。谁定谁慧」婆兰陀闻之。疑心冰释。至第四戒行宗所。问曰:「何者名戒。云何名行。当此戒行。为一为二?」彼众中有一贤者答曰:「一二二一。皆彼所生。依教无染。此名戒行。」祖曰:「汝言依教。即是有染。一二俱破。何言依教。此二违背。不及于行。内外非明。何名为戒?」彼曰:「我有内外。彼已知竟。既得通达。便是戒行。若说违背。俱是俱非。言及清淨。即戒即行。」祖曰:「俱是俱非。何言清淨。既得通故。何谈内外?」贤者闻之。即自惭服。至无得宗所。问曰:「汝云无得。无得何得。既无所得。亦无得得。」 彼众中有宝静者答曰:「我说无得。非无得得。当说得得。无得是得。」祖曰:「得既不得。得亦非得。既云得得。得得何得?」彼曰:「见得非得。非得是得。若见不得。名为得得。」祖曰:「得既非得。得得无得。既无所得。当何得得?」宝静闻之。顿除疑网。至寂静宗所。问曰:「何名寂静。于此法中。谁静谁寂?」彼众中有尊者答曰:「此心不动。是名为寂。于法无染。名之为静。」祖曰:「本心不寂。要假寂静。本来寂故。何用寂静?」彼曰:「诸法本空。以空空故。于彼空空。故名寂静。」祖曰:「空空已空。诸法亦尔。寂静无相。何静何寂?」静尊者闻师指诲。豁然开悟。于是六众咸誓归依。化被南天。声驰五印。经六十载。度无量众。祖念东震旦国佛记后五百岁。 般若智灯运光于彼。遂嘱弟子般若密多罗住天竺传法。而躬至震旦。乃辞祖塔。别学侣。泛重溟。达南海。乃梁普通七年庚子岁也。广州刺史萧昂具礼迎供。表闻武帝。帝遣使齎诏迎请。十月至金陵。帝问曰:「朕即位以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纪。有何功德。」祖曰:「并无功德。」帝曰:「何以无功德?」祖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 帝曰:「如何是真功德?」祖曰:「淨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帝又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祖曰:「廓然无圣。」帝曰:「对朕者谁?」祖曰:「不识。」帝不悟。祖渡江北。寓止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终日默然。有僧神光诣祖参承。祖常端坐面壁。莫闻诲励。师立雪过膝。断臂求法。 祖遂因与易名曰「慧可」。问曰:「诸佛法印。可得闻乎?」祖曰:「诸佛法印。匪从人得。」可曰:「我心未宁。乞师与安。」祖曰:「将心来。与汝安。」可良久曰:「觅心了不可得。」祖曰:「我与汝安心竟。」越九年。欲返天竺。乃顾慧可而告之曰:「昔如来以正法眼付迦叶。大士展转嘱累而至于我。我今付汝。汝当护持。并授汝袈裟。以为法信。内传法印。以契证心。外付袈裟。以定宗旨。至吾灭后二百年。衣止不传。法周沙界。明道者多。行道者少。说理者多。通理者少。潜符密证。千万有馀。汝当阐扬。勿轻未悟。一念回机。便同本得。」听吾偈曰:「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上摘录自中华电子佛典协会

『达摩祖师』也称作『达摩大师』,係『释迦牟尼佛』下传的二十八祖『菩提达摩大师』而『达摩祖师』之名,却是本省善信一般的称呼。

『达摩祖师』,俗家姓刹帝利,本名菩提多罗,后改号菩提达摩,是南天竺国香至王的三子;二十七世祖般若多罗尊者得道祖师的密迹,因而说:『汝于诸法,已经得到通量,要知达摩的意义,为通为大,宜名达摩;』此后,祖师便改名为菩提达摩了。

祖师易名之后,又向尊者说:『我既已得法,应当去哪一国作佛事,愿垂开示。』尊者说:『汝虽得法,还不可远游,而且最好待在南天竺,等我灭后六十七载,前往震旦(支那的译音。地球东方为震卦。旦乃太阳出之方,指中华之地),设大法药,直接上根,千万不移速行。』祖师又说:『那有大士堪为法器否?千载之下,有留难的否?』尊者说:『汝所化的地方,获菩提的不可胜数,我灭后六十七年, 其国正有难,水中文布,自可善为降之,汝到时,不要去南方,那裡好为功业,不见佛理,纵然到那裡,也不可久留。』听我偈说:『路行跨水复逢羊,独自悽悽暗渡江,日下可怜双象马,二株嫩桂久昌昌。』又演八偈,都是预为佛教隆替的暗示,祖师恭禀教义,服侍左右达四十年之久;等到尊者演化后,祖师便于粱朝武帝普通元年(或说武帝中大通元年),泛海到了广州,武帝立即派遣使者迎接他到建业(在今南京市南);可是话不投契,便渡江去到魏朝,在嵩山少林寺那个地方停留下来,阐扬佛法,为达摩禅宗佛法东土的初祖,又称祖师为中岳嵩山少林寺的始祖;随即面壁达九年之久,后来传法和袈裟给慧可大师(二十九祖,姓姬名光,武牢人),便端居入寂了,时在后魏孝明市太和十九年十月五日,是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葬熊耳山定林寺。祖师圆寂之后三年,魏朝宋云奉使西域,道经葱岭,遇见祖师手携隻履,翩翩独行,云问祖师何往?祖师说去西天,并对云说: 『汝主已厌世。』,云听说之后,茫茫然道别东去,等到回国覆命,明帝已经遐升,云奏闻,孝庄帝令人启开祖师的墓穴,空棺裡祇有革履一隻,朝野都为之惊叹,诏命把遗履供奉在少林寺;唐朝开元年间,又被窃取到五台华岩寺供奉。梁武帝曾撰写墓志,刻碑竖立于锺山,唐太宗并赐谥号曰『圆觉大师』。

释皎然『达摩大师法门义讚』,讚扬『达摩大师』的道行说:『我师西来,传于真诀,大轮当路,小乘亡辙;冥冥世人,初见日月,权迹有归,光云不灭。』

上摘录自达摩卦山少林寺


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大师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往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