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祖謂牛頭融禪師曰:「夫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總在心源。一切戒門.定門.慧門。神通變化。悉自具足。不離汝心。一切煩惱業障。本來空寂。一切因果。皆如夢幻。無三界可出。無菩提可求。人與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虛曠。絕思絕慮。如是之法。汝今已得。更無闕少。與佛何殊。更無別法。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觀行。亦莫澄心。莫起貪瞋。莫懷愁慮。蕩蕩無礙。任意縱橫。不作諸善。不作諸惡。行住坐臥。觸目遇緣。總是佛之妙用。快樂無憂。故名為佛。」

上摘錄自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一切諸法,悉皆解脫,汝等各自護念,流化未來。

為我國禪宗第四祖。嗣法於僧璨,傳於弘忍。蘄州廣濟(湖北廣濟)人,俗姓司馬

景德傳燈錄卷三載師於幼時即慕空宗諸解脫門而出家,隋開皇十二年,入舒州皖公山參謁僧璨,言下大悟,奉侍九年(一說十年),得其衣缽。

大業十三年,領徒眾至吉州廬陵,遇群盜圍城七旬,其時泉井枯涸,眾皆憂懼,師乃勸城中道俗念摩訶般若;盜賊遙望城,如有神兵守之,相謂曰: 「城內必有異人,不可攻矣!」遂解圍而去。 後師欲往衡岳,路出江州,道俗請留廬山大林寺。唐武德七年,歸蘄州,住破頭山三十餘年,傳法於 弘忍,另有弟子法融別立 「牛頭禪」。又 破頭山後改稱 雙峰山,故世人又稱師為 「雙峰道信」

貞觀十七年,太宗聞其道風,三詔入京,師均上表辭謝,帝乃遣使,謂若不起,命取首級,師伸頸就刃,神色儼然,使者異之,還入奏,帝愈歎慕,賜珍繒。

永徽二年閏九月(一說永徽元年)垂誡門人,安坐而寂,世壽七十二。建塔於東山黃梅寺。因弟子弘忍居於黃梅東山弘傳禪法,故世人並稱師與弘忍之道法為東山法門,並遙尊師為東山法門之初祖。

大曆年中,代宗敕諡「大醫禪師」,塔銘號「慈雲」。著有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菩薩戒作法等書。

上摘錄自禪心學苑

「一切諸法,悉皆解脫。汝等各自護念,流化未來。」

中國禪宗四祖 - 道信大師唐高宗永徽辛亥歲九月四日,安坐而逝之前,對門人如是垂示教誡。

四祖道信大師,生於陳國太建十二年(隋朝開皇前一年,公元五八零年),師俗姓司馬,世居河內,後遷徙至蘄州廣濟縣。在魏晉南北朝歷史裡,隨著政變複雜,王朝更迭,地域分合,世態紛亂無常,道信大師,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裡成長。

雖說南朝佛教發展隆盛,據史書上記載:陳代有寺院一千二百三十二所,僧尼三萬二千人,文武百官及文人學士,大都崇信佛教。但是當時許多道場景象式微,僧團規矩蕩然無存,僧眾們奔波忙碌也僅是為求三餐溫飽,說不上了脫生死的修行,更談不上弘法利生的度眾願行。

道信大師自幼欣慕佛法的道理,生而超異常人,對佛法信解表現,更是猶如宿世薰習。初出家修行之際,並未有善知識引導,在動盪不安的時代中,卻保持著潔身自愛的行誼,密懷齋檢,莊嚴戒行,清淨的行者風範,就像蓮花出淤泥而不染。隋開皇十二年(公元五九二年)道信大師年僅十四歲,來到舒州皖公山禮拜三祖僧璨大師,說道:「願和尚慈悲,教授解脫的法門。」

三祖說道:「什麼綁縛了你?」

道信大師回答:「沒有人綁縛我。」

曰:「那麼何必更求解脫呢?」

三祖幾句話的啟發下,道信大師豁然大悟,從此隨侍三祖左右,嗣承三祖道風,收攝心念專注修行,脅不至席六十年。三祖屢次加以勘驗,知道道信大師的根器因緣已成熟,便傳付他衣缽,說偈道:「華種雖因地,從地種華生。若無人下種,華地盡無生。」從此以後道信大師,接引群品,廣開禪門,是為禪宗四祖

當時隋朝,出家為僧有一定的制度,按國家規定,必須先經國家定期舉行考選,由僧眾選舉人員考核,通過方可剃度出家,再由國家分配到一定的寺院修行,這才是真正入了「僧籍」道信大師初入僧門,正值國家兵荒馬亂,人民流離失所,因緣際會下並沒有得到國家剃度之允許,未能有一個合法的身份。但是要大行弘化,合法的身份是必要的方便,才能與世同存,化樂有情。所以參與考試,於吉州受戒,依國家分配,住於吉州。

隋大業十三年(公元六一七年)大師領眾至吉州,適逢群盜圍城,歷經七旬而未能解除,城內泉井乾涸,兵糧已經盡絕,大眾皆感到憂懼,四祖便教導大眾稱念「摩訶般若波羅蜜」,此時城中群眾人人一心,意志堅誠持誦。城外的盜賊這時遙望城中,看到城上彷彿有神兵守護,心生畏懼,互相告誡說:「城當中一定有異人,我們不可以冒然進攻!」便解圍而去。

四祖道信大師遊學南方近二十年,其中亦接觸三論宗、天台宗,更能將諸多教法融合無礙,運用自在。唐武德七年(公元六二四年),返回蘄州,住破頭山(即蘄州黃梅縣雙峰山)。在往黃梅縣的路上,遇到一個小孩,觀察這個孩童骨相奇秀,異乎常童。

便問他:「你姓什麼?」孩童回答道:「姓是有,但不是常姓。」四祖問:「是什麼姓?」回答說:「是佛性。」四祖又問他:「你沒有姓嗎?」回答:「性空,故無。」

四祖默識這個孩童是個法器,宿世有因緣,便收為弟子,最後付法傳衣,說偈:「華種有生性,因地華生生。大緣與性合,當生生不生。」這個孩童就是中國禪宗五祖 - 弘忍大師

四祖弘揚禪法期間,向大師求法的學者、僧侶如雲,大師隨機度化,為四眾弟子解諸迷津,無有疲厭。一天告訴大眾說:「我在武德中遊廬山,登絕頂時,望向破頭山,見到紫雲如蓋,下有白氣,向橫分成六道,你們知道代表了什麼嗎?」大眾皆默然,唯獨弘忍說道:「難道是和尚日後會旁生一支法脈嗎?」四祖說:「對。」四祖知道因緣到了,便親自尋訪,此即後來牛頭山法融禪師,別立「牛頭禪」

法融禪師初見四祖問道:「心既具足,何者是佛?何者是心?」

四祖說:「非心不問佛,問佛非不心。」

法融禪師說:「既不許作觀行,於境起時,心如何對治?」

四祖又說道:「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心若不強名,妄情從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汝但隨心自在,無復對治,即名常住法身,無有變異。我受僧璨大師頓教法門,今日付囑於你。諦當信受我的叮囑,只住此山。日後當有五人紹承你的法要,弘化一方。」四祖付法後,便返回破頭山(即雙峰山)終老,壽七十有二,建塔於東山黃梅寺

四祖道信大師盡其一生以禪為本,以戒嚴身,性德超然,因之後五祖弘忍大師於黃梅東山弘傳佛法,世人稱其「東山法門」尊稱四祖為東山法門之初祖。唐大曆年中,唐代宗敕謚「大醫禪師」,塔銘號「慈雲」,師著有《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菩薩戒作法》等書。

上摘錄自禪心學苑


禪宗四祖 - 道信大師    完
上一頁          下一頁
往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