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牟尼佛的法運分為三個時期:一、正法時期,二、像法時期,三、末法時期。
一、「正法時期」一千年(釋佛生公元前一零二七年甲寅歲周昭王二十四年四月初八曰至公元前二十七年甲午歲西漢孝成皇帝劉驁河平二年),佛滅度之後一千年,還能夠保持著像世尊在世的那個模式;
二、「像法時期」(公元前二十七年甲午歲西漢孝成皇帝劉驁河平二年至公元九七四年甲戌歲宋太祖趙匡胤開寶六年)一千年後到二千年,逐漸變質了;
三、「末法時期」(公元九七四年甲戌歲宋太祖趙匡胤開寶六年至公元一九七四年甲寅歲)二千年以後就進入「末法時期」的第三個一千年了。
公元九七四年甲戌歲宋太祖趙匡胤開寶六年至公元一九七四年甲寅歲,這個第三千年的時候,變質的幅度就非常之大,甚至於與世尊當年在世所傳的完全相悖,面目全非。
當年“釋迦牟尼佛”二十九歲即將成佛,無尚祥光徹照天地,沖上死亡與欲念的魔宮。魔王“波旬”是欲界第六天的天主。看到“釋迦牟尼”即將成佛,魔王“波旬”驚恐萬狀,他叫囂著一定要阻止"釋迦牟尼"成佛......。
魔王"波旬"說:「到你末法時期,我叫我的徒子徒孫混入你的僧寶內,穿你的袈裟,破壞你的佛法。 他們曲解你的經典,破壞你的戒律,以達到我今天武力不能達到的目的.....」所以末法時期的眾生,於公元九七四年甲戌歲宋太祖趙匡胤開寶六年至公元一九七四年甲寅歲,這個第三千年的時間中,縱然勤苦的禪修精學,很少有真正得證的成就者。
公元一九七四年甲寅歲,是釋迦世尊滅度三千年了,"釋迦牟尼佛"的三期法運,已經結束,這個末法劫也過了 (釋迦世尊的佛法住世有一萬二千年)。公元一九七五年乙卯歲,是釋尊佛法第四個一千年的開端,開始彌勒菩薩龍華三會。因此現今(公元二零一一年辛卯歲)為佛誕三零三七年。
過去的"莊嚴劫",現在的"賢劫",未來的"星宿劫",都會各有千尊佛降世。
在《阿含經》中有數處提到過去"莊嚴劫"、現在"賢劫",共有七佛,其中有一部經名為《七佛經》言:「過去七佛中,(一)毗婆尸佛、(二)尸棄佛、(三)毗舍婆佛,是莊嚴劫的最後三尊佛;(四)拘樓孫佛、(五)拘那含佛、(六)迦葉佛、(七)釋迦牟尼佛,已經在這一賢劫出現;"賢劫"中第五位成佛還會有以"彌勒佛"為首的九百九十六尊佛在未來出現,其中最後一位是"樓至如來"。」
敘七佛:古佛應世,綿歷無窮,不可以周知,而悉數也。故近講"賢劫"有千如來,暨於釋迦。但紀七佛。按《長阿含經》云:「七佛精進力,放光滅暗冥,各各坐諸樹,於中成正覺。」又"曼殊室利"為七佛祖師,"金華善慧大士"登松山頂行道,感七佛引前"維摩"接後。今之撰述,斷自七佛而下:
毘婆尸佛(羅馬音:Vipaśyin)漢音譯作:"毗缽屍" "微缽屍",(過去莊嚴劫第九百九十八尊)為過去七佛的第一位,義曰"勝觀、種種觀、種種見"等。據說其出世時間,距今有九十一劫,(一劫為十三億四千萬年)舉行過三次說法集會,第一次有十六萬弟子參加,第二次十萬,第三次八萬。
毘婆尸佛偈曰:身從無相中受生,猶如幻出諸形象,幻人心識本來無,罪福皆空無所住。
《長阿含經》云:「人壽八萬歲時,此佛出世。種"剎利",姓"拘利若",父"槃頭",母"槃頭婆提"。居槃頭婆提城,坐波波羅樹下,說法三會,度人三十四萬八千人。神足二,一名"騫茶",二名"提舍",侍者"無憂",子"方膺"。」
|
尸棄佛(羅馬音:Śikhin)漢音譯作:"式棄",大論作"嚴那屍棄"。(莊嚴劫第九百九十九尊)為過去七佛的第二位,義曰"頂髻、最上"。在過去三十一劫時出世,舉行過三次說法集會,第一次有十萬弟子參加,第二次八萬,第三次七萬。
尸棄佛偈曰: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長阿含經》云:「人壽七萬歲時,此佛出世。種"剎利" ,姓"拘利若" ,父"明相" ,母"光耀"。居光相城,坐分陀利樹下,說法三會,度人二十五萬。神足二,一名"阿毘浮", 二名"婆婆",侍者"忍行",子"無量"。」
|
毘舍浮佛(羅馬音:Viśvabhu)漢音譯作:"毗濕婆""毗捨婆" "毘攝羅"等。 (莊嚴劫第一千尊)為過去七佛的第三佛,義曰"一切有"。據說其出世的時間,距今已三十一劫。主要弟子是"扶游"和"郁多摩"。舉行過二次說法集會,第一次有七萬弟子參加,第二次六萬。
毘舍浮佛偈曰: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長阿含經》云:「人壽六萬歲時,此佛出世。種"剎利",姓"拘利若",父"善燈",母"稱戒"。居無喻城,坐婆羅樹下,說法二會,度人一十三萬。神足二,一名"扶遊"。二名"鬱多摩",侍者"寂滅",子"妙覺"。」
|
拘留孫佛(羅馬音:Krakucchanda)漢音譯作:"鸠樓孫佛" "拘留秦""迦羅鸠餐陀"等。(見在賢劫第一尊)即過去七佛的第四位,義曰:"所應斷已斷、減累、成就美妙"等。在現在賢劫的一千佛之首,在賢劫中,第九減劫,人壽六萬歲時出世。舉行過一次說法集會,有四萬弟子參加,他的上首弟子是"薩尼和毗樓"。
拘留孫佛偈曰:見身無實是佛身,了心如幻是佛幻,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與佛何殊別。
《長阿含經》云:「人壽四萬歲時,此佛出世。種"婆羅門",姓"迦葉",父"禮得",母"善枝"。居安和城,坐尸利沙樹下,說法一會,度人四萬。神足二,一名"薩尼", 二名"毘樓",侍者"善覺",子"上勝"。」
|
拘那含牟尼佛(羅馬音:Kanakamuni)漢音譯作:"拘那含牟尼""俱那含"等。(賢劫第二尊)為過去七佛的第五佛,義曰"金寂"。在賢劫中,第九減劫,人壽四萬歲時出世。"阿彌陀佛"的前身是他的弟子。舉行過一次說法集會,有三萬弟子參加。
拘那含牟尼佛偈曰:佛不見身知是佛,若實有知別無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怖於生死。
《長阿含經》云:「人壽三萬歲時,此佛出世,種"婆羅門",姓"迦葉",父"大德",母"善勝"。居清淨城,坐烏暫婆羅門樹下,說法一會,度人三萬。神足二,一名"舒槃那", 二名"鬱多樓",侍者"安和",子"道師"。」
|
迦葉佛(羅馬音:Kāśyapa)又稱"燃燈古佛" (羅馬音:Dipankara)。(賢劫第三尊)即過去七佛的第六位,義曰:"飲光"。騎一頭獅子,是"釋迦牟尼佛"前世之師。舉行過一次說法集會,有二萬弟子參加,他的上首弟子是"提捨"和"婆羅婆"。
迦葉佛偈曰:一切眾生性清淨,從本無生無可滅,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無罪福。
《長阿含經》云:「人壽二萬歲時,此佛出世,種"婆羅門",姓"迦葉",父"梵德",母"財主"。居波羅柰城,坐尼拘律樹下,說法一會,度人二萬。神足二,一名"提舍", 二名"婆羅婆",侍者"善友",子"集軍"。」
|
釋迦牟尼佛(羅馬音:Sakyamuni)佛教創始人。"釋迦"是部落的名稱,意思是"能";"牟尼"可譯作"文",是一種尊稱,含有"仁、儒、寂默、忍"等義,意譯也可合成"能仁" "能忍""能儒""能寂"等,意為"釋迦族"的聖人。
釋迦牟尼佛(賢劫第四尊)姓"剎利",父"淨飯天",母"大清淨妙",位登補處生兜率天上,名曰"勝善天人",亦名"護明大士",度諸天眾,說補處行,亦於十方界中,現身說法。《普耀經》云:「佛初生剎利王家,放大智光明,照十方世界。地涌金蓮華,自然捧雙足。東西及南北,各行於七步,分手指天地,作師子吼聲。上下及四維,無能尊我者。」即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歲四月八日也。至周昭王四十二年、二月八日,年十九欲求出家,而自念言,當復何遇。即於四門遊觀,見四等事,心有悲喜,而作思惟,此老病死終可厭離。於是夜子時,有一天人,名曰"淨居" ,於窗牖中,叉手白太子言:「出家時至可去矣。」太子聞已,心生歡喜,即逾城而去。於檀特山中修道,始於阿藍迦藍處,三年學不用處定,知非便捨。復至鬱頭藍弗處,三年學非非想定,知非亦捨。又至象頭山,同諸外道,日食麻麥,經于六年,故經云:「以無心意,無授行,而悉摧伏諸外道,先歷試邪法,示諸方便,發諸異見,令至菩提。」故《普集經》云:「菩薩於二月八日,明星出時成佛,號天人師,時年三十矣。」即穆王三年癸未歲也。
既而於"鹿野苑"中,為"憍陳如"等五人轉"四諦法輪"而論道果。說法住世,四十九年。後告弟子"摩訶迦葉" ,吾以清淨法眼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正法,將付於汝,汝當護持。并敕"阿難"副貳傳化無令斷,而說偈言:「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轉輪聖王"是現在的"賢劫"中的主宰,他有千子,其標誌為"千輻金輪寶",一輻"金輪寶"代表一子,在這"賢劫"中,將修證成佛,稱為"賢劫千佛"。"賢劫千佛"中"轉輪聖王"的第一子"金輪寶"是"拘留孫佛",第二子"金輪寶"是"拘那含牟尼佛",第三子"金輪寶"是"迦葉佛",第四子"金輪寶"便是"釋迦牟尼佛" ,第五子"金輪寶"是"彌勒佛",直至第一千子"金輪寶" 是"樓至如來"成佛。
過去諸佛也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與佛陀"釋迦牟尼佛"一樣,在"賢劫千佛"中"轉輪聖王"的第三子"迦葉佛"名於現世界人壽,二萬隨行時,出世而成正覺,"釋迦牟尼佛"以前之佛也。過去七佛之一。見法苑珠林八,佛祖統紀三十。【又】菩薩名。涅槃經三曰:「爾時眾中,有一菩薩摩訶薩。本是多羅聚落人也,姓"大迦葉",婆羅門種。年在幼稚,以佛神力,即從座起。偏袒右肩,繞百千匝,右膝著地,合掌向佛,而白佛言:世尊!我於今者,欲少咨問。」
過去七佛第六尊"迦葉佛",姓"迦葉",婆羅門種。父字"阿枝達耶婆",母字"檀明越提耶"。所治國名"婆羅私"。
都子婆羅門村五分律曰:「都夷婆羅門聚落,在拘薩羅國界,舍衛大城西北六十餘里。元是"迦葉佛"本生之處也。」
《長阿含經》云:「人壽二萬歲時,此佛出世,種"婆羅門",姓"迦葉",父"梵德",母"財主"。居"波羅奈城",坐尼拘律樹下,說法一會,度人二萬。神足二。一"提舍",二"婆羅婆",侍者"善友",子"集軍"。」
"迦葉佛"舉行過一次說法集會,有弟子二萬人參加。"迦葉佛"的兩位上首弟子是"提舍"和"婆羅婆"。
"迦葉佛"(賢劫第三尊)《五燈嚴統》偈曰:「一切眾生性清凈,從本無生無可滅,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無罪福。」
據說,"迦葉佛"騎一頭獅子,十分威嚴。他又是"釋迦牟尼佛"前世之師:當時一位名叫"波塞奇"的國王膝下有一兒一女,太子名叫"寶髻",公主名叫"牟尼"。儘管"波塞奇"國王統治者一個強大的國家,太聽卻不願從政領軍,只想著供佛齋僧;公主更是經常誦經念佛。有一次,她聽說有位叫"聖友"的比丘(即和尚)到處乞化燈油,以燃燈來供養"迦葉佛",便派人請"聖友"來,公主說:「我也發願奉持佈施,你燃燈所需的燈油、用具,由我來供給好嗎?」"聖友"答應了。從此,"聖友"燃燈用的一切酥油,燈柱等用品均由公主提供。"迦葉佛"前的燃燈更加清亮了。"迦葉佛"知道這件事後,十分讚賞比丘"聖友"和公主"牟尼"的義舉,"迦葉佛"為"聖友"授記:「你將在未來之劫成佛,名號"定光如來"。」又為公主"牟尼"授記:「你將于未來之阿僧祇九十一劫成佛,名號"釋迦牟尼"。」後來公主"牟尼"果然托生為男身,成為"釋迦牟尼佛"("過去七佛"的第七佛)。
"轉輪聖王"的第四子"釋迦牟尼佛",滅度三千年後,之未法劫數至現在的第五子未來教主"彌勒菩薩"乃是"賢劫千佛"第五代降臨凡界。這樣的「大聖賢」注定要成為世界的主宰。在世間的某一個時段,只能有一位"轉輪聖王"的"金輪寶"「大聖賢」,弘揚佛法、度眾生。"賢劫"是一個光明的劫,光明劫內才有佛出世,眾生才可以接觸佛法而證悟。
"彌勒菩薩"是"賢劫千佛"中的第五佛,彌勒時代,尚未來臨以前的三千年,在"兜率內院"為「一生補處」菩薩,於"釋迦牟尼佛"三千年之後,當來下生"彌勒尊佛"(稱未來佛)。
彌勒慈尊,是“釋迦牟尼佛”親自咐囑的衣缽傳人。《景德傳燈錄》第二十四卷的記載:「世尊以金縷僧衣付囑“摩訶迦葉”,以待慈氏佛下生。」慈氏即“彌勒菩薩”。後來的“迦葉尊者”,就依照“釋迦牟尼佛”的咐囑,在中國滇西的(雲南省、賓川縣西北隅)雞足山華首天門守護著這件法衣,進入「那伽大定」之中。三千年來,「守衣入定」一直是佛門中最為神祕而令人振奮的公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