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十一日下午一时三十分,我们再次进入到装修好的"祝圣寺"参拜。
"祝圣寺"位于鸡足山之东侧的钵盂山半山腰,前身为"钵盂庵"。明朝嘉靖年间(公元一五二二壬午年至一五六六丙寅年) "陈鎏"将废庵建成"迎祥寺"。明末崇祯九年丙子(公元一六三六年丙子岁)佛僧"周定"重修。
明末崇祯十一年底至十二年的正月(公元一六三八戊寅年十二月底至公元一六三九己卯年正月),大旅行家徐霞客在《徐霞客游记》的有关鸡足山部分中,只简单地点到"迎祥寺"。清朝康熙五年丙午(公元一六六六年丙午岁)佛僧"普宜" "广富"重修。李卓吾曾寓此听经。
"迎祥寺"到清朝光绪年间时,已破败不堪。据史料记载,"虚云和尚"在光绪三十年(公元一九零四甲辰年),正月十五日,应缘 "归化寺""契敏和尚",恳请出关,到寺讲《圆觉经》、《四十二章经》。先后应昆明"筇竹寺"和大理"崇圣寺"的邀请,到两所寺院讲经传戒。四月初八,便在当时云南提督"李福兴"的帮助和宾川知县一同,第三次来到佛教圣地鸡足山,看到荒废已久、无僧居住的"迎祥寺"。
是晚,"虚云和尚"在禅定中,见大迦叶尊者捧来佛的袈裟给他看,说:"此金缕僧伽梨衣乃佛传付于吾,在此灵山善护保存,勿令朽坏,待到未来传授给弥勒佛,令汝发心中兴此道场,弘法利生,特捧来与汝一看。佛陀当年度化众生,仍遇很多魔障,今汝为正法而来到此山,同样会面临种种邪魔的干扰,不过在佛的慈威庇佑下,一切善举你尽可放心,勇勐精进而成就之!" 虚云老和尚起身叩头,即出定。
"虚云和尚"为了重修"迎祥寺",首先,降服"大觉禅寺"中"阿吒力宗"的首领"道成长老",有了"道成长老"有力的护持,开始接待从四方来朝圣山者,同时还亲自出外募化。光绪三十一年(公元一九零五乙巳年) "虚云和尚"应缘于"石钟寺""宝林当家师"之请到该寺传戒,求戒者八百多人,传戒法会完毕。
"虚云和尚"隻身往南洋(东南亚)弘化佛教,
光绪三十二年(公元一九零六丙午年),"虚云和尚"赴京请领清宫内务府所刊的藏经《龙藏》,得到光绪皇帝的恩准,除钦赐《龙藏》外,还御赐紫衣、钵具,玉印、锡杖等,同时加赠名为"护国祝圣禅寺",封赐主持"虚云和尚"为"佛慈洪法大师"之号,希望"虚云和尚"回山传戒,护国护民。光绪三十三年(公元一九零七丁未年),"虚云和尚"领《龙藏》回云南途中,考虑到重建寺庙需要钜款,便绕道而至马来西亚、泰国、缅甸等国,一路讲经说法,一路募化功德。在泰国讲经募化时,"虚云和尚"禅坐入定,一坐就是九日,轰动曼谷,上至王公大臣贵族,下至普通市民,都来礼拜和捐款赠物。清朝宣统元年(公元一九零八戊申年),"虚云和尚"用三百匹马日夜兼程地把藏经和从东南亚募化的财物驮运回鸡足山 。从此,虚云和尚募化修建的"护国祝圣禅寺"成为鸡足山佛教十方丛林的大寺。到清朝宣统二年(公元一九零九己酉年)后才得以重修,原名叫"迎祥寺",改名为"祝圣寺"。
参观"虚云和尚"纪念馆(在此我们简单介绍佛教传承至中土初祖达摩祖师至六祖慧能大师)
禅宗初祖:达摩祖师禅宗初祖:达摩祖师俗家姓刹帝利,本名菩提多罗,係「释迦牟尼佛」下传的二十八祖〝菩提达摩〞是南天竺香至国(印度)三太子,亦是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得道祖师的密远迹。达摩祖师同时也是释迦牟尼大弟子大迦叶尊者的第二十八代传人。
般若多罗得道祖师告菩提达摩曰:「如来以正法眼付大迦叶尊者,如是展转,乃至于我。我今嘱汝,听吾偈曰:「心地生诸种,因事复生理。果满菩提圆,华开世界起」」般若多罗得道祖师吩咐菩提达摩曰:「汝虽得法,未可远游,且止南天。待吾灭后六十七载,当往震旦(中国),设大法药,直接上根。慎勿速行,衰于日下。」……
尊者付法已,即于座上起立,舒左右手,各放光明二十七道,五色光耀。又踊身虚空,高七多罗树,化火自焚。空中舍利如雨,收以建塔,当宋孝武帝大明元年(公元四百五十七年丁酉岁)。菩提达摩遵师吩咐待师灭后六十七载,前往震旦(中国),设大法药,直接上根。于梁武帝普通七年(公元五百零九年、己丑岁)九月二十一日也。
广州剌史萧昂具主礼迎接,表闻武帝。帝览奏,遣使齎诏迎请,当大通元年庚寅岁也。(公元五百一十年、庚寅岁、普通八年三月改元)十月一日至金陵。帝问曰:「朕即位已来,造寺写经,度僧不可胜纪,有何功德?」祖曰:「并无功德可言。」帝曰:「何以无功德?」祖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帝又曰:「如何是真功德?」祖曰:「淨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帝又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祖曰:「廓然无圣。」帝曰:「对朕者谁?」祖曰:「不识。」帝不领悟。因讨论佛法时话不投契,达摩祖师自知与梁武帝的法缘不合,就北上至魏。 同年十月十九日,达摩祖师从梁渡过长江进入北魏,便到河南的嵩山少林寺。当魏孝明帝孝昌三年也,公元五百二十年庚子,他在少林寺广集信徒广传禅宗之理,因而被尊奉为中国禅宗的祖初,
少林寺也被奉为中国佛教的禅宗祖庭。后来他面壁九年,付法及袈裟与慧可后不久,就圆寂了,时为公元五百三十六年丙辰岁。算来世寿,逾百伍岁以上,葬于熊耳山定林寺。
禅宗二祖:慧可大师"慧可"是中国嫡传达摩心法的禅宗二祖。又名僧可,俗姓姬,名光,又名神光,虎牢人(河南省荥阳县),生于公元四八七年至公元五九三年。公元五七四年甲午,北周、武帝灭佛,公元五七七年丁酉亡北齐,并把灭佛行动扩大,"慧可"和同门"昙林""共护经像"遁隐到舒州皖公山(安徽省潜山县)。在这里度"僧璨"出家并传以心法咐嘱,是为禅宗三祖。
禅宗三祖:僧璨大师北齐天平二年(公元五五二年壬申),师年踰四十,尚未出家,出家前曾得风疾,初以白衣谒二祖,既受度传法,祖为剃髮云:「是吾宝也。宜名僧璨。」至隋开皇十二年(公元五九二年壬子)壬子岁,传法"道信"。
禅宗四祖:道信大师道信大师生于陈国太建十二年(隋朝开皇前一年,公元五八○年庚子),师俗姓司马,世居河内,后迁徙至蕲州广济县。奉师九年(一说十年),道信嗣承三祖道风,收摄心念专注修行,胁不至席六十年。三祖屡次勘验,知"道信"的根器因缘已成熟,传付他衣钵。
唐武德七年(公元六二四年甲申),返回蕲州,住破头山(即蕲州黄梅县双峰山)。在往黄梅县的路上,遇到一个小孩,观察这个孩童骨相奇秀,异乎常童。四祖默识这个孩童是个法器,宿世有因缘,便收为弟子,最后付法传衣,说偈:「华种有生性,因地华生生。大缘与性合,当生生不生。」这就是中国禅宗五祖弘忍大师。
禅宗五祖:弘忍大师唐代僧。蕲州(湖北蕲春)黄梅人,俗姓周。七岁时随四祖道信出家于蕲州黄梅双峰山东山寺,穷研顿渐之旨,得其心传。师之法相庄严,曾有智者见之,歎曰:「此子缺七种相,不逮如来。」足见师已具足如来二十五相。唐永徽二年(公元六百五十一年)道信入寂,师承法席,世称「五祖黄梅」,咸亨二年(公元六百七十一年)传法于六祖慧能。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慧能,(公元六百三十八年~公元七百一十三年)唐代僧。俗姓卢,生于南海新兴(广东)。一日负薪至市,闻客读诵金刚经,心即开悟,时五祖弘忍住蕲州黄梅之东禅院,法门甚盛。师乃前往拜谒。五祖试问其所来及欲求何物,师答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馀物。」五祖谓:「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慧能对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五祖惊异其禀性非凡,遂使入碓房舂米,历八月。一日,五祖令众人各述一偈以传衣授法,上座神秀遂于壁廊书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师闻之,谓此偈未见本性,遂请一童子代于壁间亦书一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五祖闻之,识其为真能传大法者,乃夜召师入室,潜授衣法。
虚云和尚俗姓肃,讳古岩,字德清,又名演彻,六十馀岁时方自号虚云。是南朝梁武帝萧衍的后代俗姓肃,祖范湖南湘多。其父玉堂俗姓肃,在三兄弟中排行老大。其母颜氏年过四十无子,清朝道光十九年(公元一八三九年己亥岁)由友人引导而信奉佛法安守三归五戒,持唸"观音灵感真言"。农曆九月十九观音菩萨出家日,当晚夫妻同时得梦示,见一长鬚着青袍者,在上百名手持鲜花的童男、童女簇拥下,头顶着观音菩萨御虎前来,跃卧床上,夫妻两人同时受惊,起身相告,
之后,颜氏便有了身孕。虚云和尚生于清朝道光二十年(公元一八四零年庚子岁)农曆七月二十九日,出生时,为一圆形肉团,其母惊吓而逝。第二天上午,有一位卖药老翁路过得知大喜道贺:「善哉!此乃百姓有福,依于书说,此乃"灵球",此子日后必为圣贤也!」于是入内用剪刀开胎胞,此时天空出现一道绚丽的彩虹,且不断变化成红、黄、紫等各种颜色、斑斓的彩云在四週空中缭绕、慢慢地舒展翻飞,绚丽多姿。万众仰观,叹为稀有。
虚云和尚是佛教未法劫难期间,横跨着清未、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朝代一百年的一代佛教宗师,其伟大的禅悦德行,忍辱般罗密,金刚持行,甚深微妙的修为,精通法义,灌彻古今,严守教戒,正知正见,其广大的胸襟,大无畏的精神,诛恶扬善,复兴佛之正教利,辩才无碍,调御丈夫,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虚云和尚是也。
虚云和尚乃是中华民族佛国之宝,我等国人不知不觉、不懂珍惜矣!叹可奈何!
"祝圣寺"于一九五二壬辰年和一九六三癸卯年曾两次得到政府的拨款修理,一九六六丙午"文化大革命"中遭到严重破坏,一九八零庚申年政府又拨款重新修复,面积达六千四百四十三平方米。一九八四甲子年四月,国务院确定"祝圣寺"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之一,为佛教开放活动场所。一九九三癸酉年十一月,省人民政府公佈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离开"祝圣寺",细心的游客可以从放生池正对着的前后大门的门楣上,读到"退后一步想"、"能有几回来"的一对合联。其中含味人生无常,因缘际会有几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