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凡平處,骨碎皮不破,用藥貼,用密夾縛。大慨看曲轉處,脚凹之類不可夾縛,恐後伸不得,止用黑龍散貼,帛片包縛,庶可曲轉屈伸。有數處如指骨斷,止用苧麻夾縛;腿上用苧麻繩夾縛,繩如錢繩許大。
凡貼藥(一),用板子一片(二),將皮紙或油紙,以水調黑龍散,攤勻在上,然後卷之,貼損處。凡(三)用杉皮,浸(四)約如指大片,疎排令周匝,用小繩三度緊縛(五)。三日一次,如前淋先,換塗貼藥。凡曲轉,如手腕、脚凹、手指之纇,要轉動,用藥貼,將絹片包之後時時運動。蓋曲則得伸,得伸則不得屈;或屈或伸,時時為之方可。
注:
  • (一)貼藥《鈐方》本作「敷貼」
  • (二)一片 此下《鈐方》本有「就板子上」四字。
  • (三)凡 此下《鈐方》本有「夾縛」二字。
  • (四)浸 此下《鈐方》本有「軟或加綿或紙纏令軟」九字。
  • (五)緊縛 此下《鈐方》本有「時相度高下遠近,使損續氣血相通」
      

凡傷損(一),其初痺(二)而不痛,應拨伸捺正,復(三)用刀取開皮,皆不痛(四),三、二日後方痛(五)。凡損,一月尚可整理,久則不可。凡損,不可吃草藥,吃則所出骨(六)不能如舊(七)。

凡跌損,腸肚中污血,且服散血藥,如四物湯之類。凡損,大小便不通,未可便服損藥。蓋損藥用酒必熱(八),且服四物湯(九)。
注:

  • (一)《鈐方》「重」
  • (二)《鈐方》本作「麻」
  • (三)《鈐方》本作「或」
  • (四)皆不痛《鈐方》本無。
  • (五)痛 此下《鈐方》本有「且先勻氣血」
  • (六)吃則所出骨《鈐方》本作「服之所生之骨必大」
  • (七)舊 原作「臼」,據《道藏》本改。
  • (八)熱 此下《鈐方》本有「藥熱加酒,澀秘愈甚」八字。
  • (九)且服四物湯《鈐方》本無。

       

更看如何,又服大成湯加木通,如大小便尚未通,又加朴硝(一)。待大小便通後,却服損藥。凡傷重者,未服損藥,先服氣藥,如勻氣散之類。凡渾身無故損痛,是風損,當服風損藥,如排風湯之類。

凡服損藥,不可吃冷物。魚、牛肉極冷,尤不可吃。若吃牛肉,痛不可治。凡損藥必熱,便生血氣,以接骨耳。凡服藥,不拘在紅酒、無灰酒、生酒皆可(二)。凡藥,三、四月煉,不可多合,五月尤甚,存散藥隨時旋丸。凡收藥丸子、末子,并用罐子收入厨子內,以火焙之。凡損,用火灸,則醫不得,服藥不效矣。
注:

  • (一)朴湯《鈐方》本作湯「芒硝」
  • (二)皆可 此湯《鈐方》本有湯「且重傷不可使用酒,反承起氣作腹脹胸悶」十七字。

諸藥,惟小紅丸,大活血丹最貴。蓋其間用乳香、沒藥。楓白可代乳香三之一。血竭難得,合大活血丹欽(一)此不可,若有更佳。合藥斷不可無乳香、沒藥。若無沒藥,以番降其代;血竭無,亦用其代。

凡所用藥材,有外道者,有當土者。如當歸,土與川不同,丸子可用土當歸、土藥材,末子須用外道者。淋(二)洗藥,凡傷重者,用此方煎湯洗之,然後敷藥。生葱切斷。一本用生薑。荊芥到,土當歸等分(三)。右三味煎湯,溫熱淋洗(四)
注:

  • (一)欠缺之意《太甲》「欽,厥止也」。又《道藏》本作「欠」,意不通。
  • (二)淋 原,據湯《鈐方》本及本方用作補。
  • (三)等分 原,據湯《鈐方》本補。
  • (四)洗 此下湯《鈐方》本有「或加連翹、防風、白芷、黃連」十字。

風流散:石膏十兩「固濟火煅」。白礬飛,二兩,枇杷葉少許。松脂、黃丹各一兩。右為末。傷經久者,藥水洗後,待瘡乾,用油調敷。新破傷忌風濕(一)。

黑龍散貼用,治跌撲傷損,筋骨碎斷,差爻出臼。先煎葱湯或藥汁淋洗,抜伸整擦(二),令骨相續平正後,却用生薑汁或生地黃汁,和水調稀,却將熟帛或皮紙,量損處大小,薄攤於上貼之。次以木皮,約如指大片,疎排令周匝,將小繩三度縛之要緊,三日一次,再如前淋洗、換藥、貼裹。不可去夾,須護,毋令搖動,候(三)骨生牢穩方去夾,則復如故。若被刀箭傷、蟲獸傷嚙成瘡穰爛,肌肉不生,跌磕腫痛。并用薑汁和水調貼,有破則留口,以風流散填塗。川山甲六兩,炒黃或燒存性,丁香皮六兩,土當歸二兩,百草霜散血,入半兩枇杷葉根去毛,入半兩。云山枇杷根。右焙,碾為細末,薑汁水調,或研地黃汁調用。
注:

  • (一)風流散……忌風濕 原脫,據本書「醫治整理補接次第口訣第十二」、湯《鈐方》本及《普濟方.折傷門》補。
  • (二)《鈐方》本作「捺」
  • (三)候 原作「後」,據明刻本和《道藏》本改。

大活血丹:治撲損傷折,骨碎筋傷,疼痛浮膧,腹有瘀血,灌注四肢,煩滿不安,癱疽發背,筋肉壞爛,諸般風疾,左癱右瘓,手足頑麻;婦人血風諸疾〝產後敗血不行,流入四肢,頭面浮腫,血氣疼痛,渾身疼痺,經脈湛濁,風癆發動,百節酸疼,並宜服之。每服半丸,用無灰酒磨化,微煎三、五沸溫服,不拘時,不限多少。此藥將紗葛袋收掛淨處,經久不壞,可備急用。孕婦莫服。損在上食後服,在下空心服,傷重不拘。餘倣此。

天南星一斤,薑汁浸一宿,焙芍藥一斤,赤白皆可,骨碎補一斤焙,石上生者佳,黑豆一升,酒煮焙乾,大栗間一斤,老者去皮(一),焙青桑炭十斤。青桑木,取如臂大者去皮葉,炭火煅。令赤烟起,用酸醋殺為炭,木鼈半斤。去殼,細切,麩炒,取半斤,自然銅半斤。火煅,醋酸淬存性,取半斤,細辛十兩。去苗,葉,取十兩,川牛膝一斤。去蘆,酒浸,焙,取一斤。川烏一斤,炮,沒藥四兩,別研。如無,降真為末代,乳香半斤,別研。如無以三倍楓香代之。血竭六兩,別研。白芷一斤。
注:

  • (一)老者去皮《鈐方》本無。據後方「活血」中大栗間藥例,疑衍。

右桑、栗、豆、補、星、藥六味為末,和餘藥研為細末,用米醋煮,糯糊拌,入白搗千杵,方聚眾人急下手丸,下手稍緩則折。陰乾半月,然後用火焙,或晒一日。大丸重六文(一),中丸重三文濕(二),侯(三)乾則以漆沬在手上一,取兩、三丸,挪漆為衣。每服半丸。合此藥勿令四眼見之,更忌鷄犬婦人,見之則折矣(四)。
注:

  • (一)《鈐方》本作「錢」。下「文」同。
  • (二) 原作「溫」,據《鈐方》本及《道藏》本改。
  • (三)侯 原,據《鈐方》本補。
  • (四)合此藥勿令四眼見之,更忌鷄犬婦人,見之則折矣《鈐方》本及《普濟方.折傷門》無。

小紅丸:治踒折傷損,皮破骨出,手足碎斷,筋肉壞爛、疼痛,甚至晝夜叫呼,百治不止;手足久損,筋骨差爻,舉動不得,損後傷風濕,肢節攣縮,遂成偏廢。勞傷筋骨,肩背疼痛,四肢疲乏,動用無力。常服壯筋骨、活(一)經絡、生氣血。每服三十丸,用生薑煎酒,或鹽湯吞下,不拘時候。孕婦莫服。
注:

  • (一) 原作「治」,據此後麻丸子之功用文例及《鈐方》本改。

骨醉補六兩。薑裝,焙,取六兩。土當歸六兩,焙取。川烏六兩,煨。白楊皮六兩,焙。肉桂四兩,不見火。莪术二兩,焙。丁香二兩,乾薑二兩,焙。川芎三兩,細辛四兩,焙。附子三兩半,煨去皮,乳香三錢,別研,不焙。沒藥三錢,別研。芍藥六兩,焙。右補、藥、歸、楊四味,用當土者;餘八味研為細末,乳、沒別製,和醋糊為丸如菉豆大,信朱為衣。每服三十丸,溫酒下。敷用,生薑自然汁煎酒,或盬湯皆可,不拘時候。

大紅丸:治撲損傷折,骨碎筋斷,疼痛痺冷,內外俱損,瘀血留滯,外腫內痛,肢節痛倦。應諸損痛,不問年深日近,並宜服之。常服補損,堅筋固骨,滋血生力,神驗不可具述。每服三十丸,溫酒醋湯任下,不拘時候,孕婦莫服。赤歛一斤,即何首烏,焙乾。川烏一斤七兩,火煨坼。天南星一斤,焙。芍藥一斤,焙。土當歸十兩,焙。骨碎補一斤,薑製,焙。牛膝十兩,酒浸,焙。細辛八兩,去苗葉,焙。赤小豆二升,焙。自然銅四兩,煅存性。青桑炭五斤,煅,醋淬,欽此一味亦可,其上俱要製焙,後方稱斤兩。右歛、星、芍藥、歸、補、膝、辛七味,并用當土者,同餘藥為細末(一),醋煮,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信州(二)朱為衣。每服三十丸,溫酒下,醋湯亦可。損在上食後服,在下空心服,傷重不拘時服。或與小紅丸互用亦可。

黑丸子:治打撲傷損,驢馬跌墜,骨斷筋碎,百節疼痛,瘀血不散,浮腫結毒;一切風疾,四肢疼痺,筋痿力乏,渾身倦怠,手足緩弱,行步不前;婦人諸般血風勞損,并宜服之。每服二十丸,三十丸,用煨葱、酒或茶任下。孕婦莫服。
注:

  • (一)為細末《道藏》本作「羅為末」
  • (二)信州 原說,據《鈐方》本補。

白歛一斤,焙。白芨四兩,焙。南星六兩,焙。芍藥十兩,焙。土當歸四兩,焙。骨碎補八兩,焙。川烏三兩,焙。牛膝六兩,焙。百草霜十兩,赤小豆一斤(一)。右除星、芍、歸、補、膝、豆土產者草霜釜上取,同為末,醋糊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二十丸。
注:

  • (一)斤《鈐方》「升」

當歸散:治打撲傷損,皮肉破碎,筋骨寸斷,瘀壅滯結,腫不散,或作癰疽,疼痛至甚;因損後中風,手足痿痺,不能舉動,筋骨縫縱,攣縮不舒,及勞役所損,肩背四肢疼痛,並宜服之。此藥大能續筋接骨,尅日取效。澤蘭十兩,川當歸十兩,芍藥五兩,白芷五兩,川芎五兩,肉桂五兩,去粗皮,川續斷十兩,牛膝十兩,川烏三兩,川椒去目,三兩,桔梗四兩,甘草四兩,白楊皮不用亦可,細辛五兩,已上俱要淨稱(一)。右為細末,每服二錢,熱酒調下,不拘時候。

乳香散:治跌撲傷損,皮肉破綻,筋骨寸斷,敗血壅滯,結腫爛壞,疼痛甚至;或勞役所損,肩背四肢疼痛;損後中風,手足痿痺,不能舉動,筋骨乖縱,攣縮不舒。大能續筋接骨,卓有奇驗。常服活(二)血止疼生力。每服二錢,溫湯調下,不拘時候。肉桂三兩,乾薑三兩,牛膝四兩,羌活四兩,白芷二兩,川芎四兩,細辛四兩,薑黃四兩,骨碎補六兩,當歸六兩,芍藥四兩,草烏四兩,川烏四兩,蒼朮六兩,桔梗十兩,赤小豆一升,乳香半斤,沒藥五兩,何首烏十四兩,木鼈六兩,去殼,麩炒。乳、沒別研。一方去木鼈,加海桐皮。右焙碾為末,續入乳、沒末,和湯使調服如前。
注:

  • (一)淨稱《道藏》本和明刻本均作「好者」。
  • (二) 原作「結」,據《鈐方》本改。

鼈甲散:治五癆七傷,四時(一)傷寒,渾身增寒壯熱,骨痛煩疼,嗽咳痰涎,酒色傷憊,四肢倦怠;及治山嵐瘴瘧,一切積氣,心腹膨漲,嘔吐泄瀉,應是風疾,並宜服之。肉桂四兩,川芎四兩,白芷四兩,秦艽四兩,鼈甲四兩,醋炙三次,令赤色。紫苑四兩,淨洗,焙乾。麻黃四兩,不去節。羌活四兩,一云獨活。當歸四兩,去尾。乾薑四兩,橘皮四兩,蒼朮一片,焙。天臺烏藥七兩。紫蘇四兩,不過火。桔梗三片,半焙。紫(二)胡七兩,川烏半隻,炮。五味子七兩。右焙碾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薑三片、烏梅一個,同煎至七分,熱服。傷寒加葱白煎,勞損入鹽,熱酒調下。
小紅丸:治諸傷勞損,踥折筋骨,風濕攣拳。壯筋骨,活經絡,生氣血(三)。烏頭一個,何首烏,蒼朮,蛇床子,五靈脂,牛膝,赤小豆,白膠香,當歸各一兩,乳香二錢。右為末,好酒煮糊為丸如菉豆大。每服三十丸,溫酒送下。
注:

  • (一)時 原作「肢」據淨稱《道藏》本、《雜纂》本改。
  • (二)紫 此上原衍「烏藥七兩」,刪。
  • (三)治諸傷……生氣血,原脫,據《鈐方》本補。



理傷續斷方點校    第二頁
上一頁          下一頁
往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