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谓牛头融禅师曰:「夫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一切戒门.定门.慧门。神通变化。悉自具足。不离汝心。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虚旷。绝思绝虑。如是之法。汝今已得。更无阙少。与佛何殊。更无别法。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观行。亦莫澄心。莫起贪瞋。莫怀愁虑。荡荡无碍。任意纵横。不作诸善。不作诸恶。行住坐卧。触目遇缘。总是佛之妙用。快乐无忧。故名为佛。」
上摘录自中华电子佛典协会
一切诸法,悉皆解脱,汝等各自护念,流化未来。
为我国禅宗第四祖。嗣法于僧璨,传于弘忍。蕲州广济(湖北广济)人,俗姓司马。
据景德传灯录卷三载,师于幼时即慕空宗诸解脱门而出家,隋开皇十二年,入舒州皖公山参谒僧璨,言下大悟,奉侍九年(一说十年),得其衣钵。
大业十三年,领徒众至吉州庐陵,遇群盗围城七旬,其时泉井枯涸,众皆忧惧,师乃劝城中道俗念摩诃般若;盗贼遥望城,如有神兵守之,相谓曰: 「城内必有异人,不可攻矣!」遂解围而去。 后师欲往衡岳,路出江州,道俗请留庐山大林寺。唐武德七年,归蕲州,住破头山三十馀年,传法于 弘忍,另有弟子法融别立 「牛头禅」。又 破头山后改称 双峰山,故世人又称师为 「双峰道信」。
贞观十七年,太宗闻其道风,三诏入京,师均上表辞谢,帝乃遣使,谓若不起,命取首级,师伸颈就刃,神色俨然,使者异之,还入奏,帝愈歎慕,赐珍缯。
永徽二年闰九月(一说永徽元年)垂诫门人,安坐而寂,世寿七十二。建塔于东山黄梅寺。因弟子弘忍居于黄梅东山弘传禅法,故世人并称师与弘忍之道法为东山法门,并遥尊师为东山法门之初祖。
大曆年中,代宗敕諡「大医禅师」,塔铭号「慈云」。着有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菩萨戒作法等书。
上摘录自禅心学苑
「一切诸法,悉皆解脱。汝等各自护念,流化未来。」
中国禅宗四祖 - 道信大师于唐高宗永徽辛亥岁九月四日,安坐而逝之前,对门人如是垂示教诫。
四祖道信大师,生于陈国太建十二年(隋朝开皇前一年,公元五八零年),师俗姓司马,世居河内,后迁徙至蕲州广济县。在魏晋南北朝历史裡,随着政变複杂,王朝更迭,地域分合,世态纷乱无常,道信大师,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裡成长。
虽说南朝佛教发展隆盛,据史书上记载:陈代有寺院一千二百三十二所,僧尼三万二千人,文武百官及文人学士,大都崇信佛教。但是当时许多道场景象式微,僧团规矩荡然无存,僧众们奔波忙碌也仅是为求三餐温饱,说不上了脱生死的修行,更谈不上弘法利生的度众愿行。
道信大师,自幼欣慕佛法的道理,生而超异常人,对佛法信解表现,更是犹如宿世薰习。初出家修行之际,并未有善知识引导,在动盪不安的时代中,却保持着洁身自爱的行谊,密怀斋检,庄严戒行,清淨的行者风范,就像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隋开皇十二年(公元五九二年),道信大师年仅十四岁,来到舒州皖公山礼拜三祖僧璨大师,说道:「愿和尚慈悲,教授解脱的法门。」
三祖说道:「什麽绑缚了你?」
道信大师回答:「没有人绑缚我。」
祖曰:「那麽何必更求解脱呢?」
在三祖几句话的启发下,道信大师豁然大悟,从此随侍三祖左右,嗣承三祖道风,收摄心念专注修行,胁不至席六十年。三祖屡次加以勘验,知道道信大师的根器因缘已成熟,便传付他衣钵,说偈道:「华种虽因地,从地种华生。若无人下种,华地尽无生。」从此以后道信大师,接引群品,广开禅门,是为禅宗四祖。
当时隋朝,出家为僧有一定的制度,按国家规定,必须先经国家定期举行考选,由僧众选举人员考核,通过方可剃度出家,再由国家分配到一定的寺院修行,这才是真正入了「僧籍」。道信大师初入僧门,正值国家兵荒马乱,人民流离失所,因缘际会下并没有得到国家剃度之允许,未能有一个合法的身份。但是要大行弘化,合法的身份是必要的方便,才能与世同存,化乐有情。所以参与考试,于吉州受戒,依国家分配,住于吉州。
隋大业十三年(公元六一七年),大师领众至吉州,适逢群盗围城,历经七旬而未能解除,城内泉井乾涸,兵粮已经尽绝,大众皆感到忧惧,四祖便教导大众称念「摩诃般若波罗蜜」,此时城中群众人人一心,意志坚诚持诵。城外的盗贼这时遥望城中,看到城上彷彿有神兵守护,心生畏惧,互相告诫说:「城当中一定有异人,我们不可以冒然进攻!」便解围而去。
四祖道信大师游学南方近二十年,其中亦接触三论宗、天台宗,更能将诸多教法融合无碍,运用自在。唐武德七年(公元六二四年),返回蕲州,住破头山(即蕲州黄梅县双峰山)。在往黄梅县的路上,遇到一个小孩,观察这个孩童骨相奇秀,异乎常童。
便问他:「你姓什麽?」孩童回答道:「姓是有,但不是常姓。」四祖问:「是什麽姓?」回答说:「是佛性。」四祖又问他:「你没有姓吗?」回答:「性空,故无。」
四祖默识这个孩童是个法器,宿世有因缘,便收为弟子,最后付法传衣,说偈:「华种有生性,因地华生生。大缘与性合,当生生不生。」这个孩童就是中国禅宗五祖 - 弘忍大师。
四祖弘扬禅法期间,向大师求法的学者、僧侣如云,大师随机度化,为四众弟子解诸迷津,无有疲厌。一天告诉大众说:「我在武德中游庐山,登绝顶时,望向破头山,见到紫云如盖,下有白气,向横分成六道,你们知道代表了什麽吗?」大众皆默然,唯独弘忍说道:「难道是和尚日后会旁生一支法脉吗?」四祖说:「对。」四祖知道因缘到了,便亲自寻访,此即后来牛头山法融禅师,别立「牛头禅」。
法融禅师初见四祖问道:「心既具足,何者是佛?何者是心?」
四祖说:「非心不问佛,问佛非不心。」
法融禅师说:「既不许作观行,于境起时,心如何对治?」
四祖又说道:「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遍知。汝但随心自在,无复对治,即名常住法身,无有变异。我受僧璨大师顿教法门,今日付嘱于你。谛当信受我的叮嘱,只住此山。日后当有五人绍承你的法要,弘化一方。」四祖付法后,便返回破头山(即双峰山)终老,寿七十有二,建塔于东山黄梅寺。
四祖道信大师尽其一生以禅为本,以戒严身,性德超然,因之后五祖弘忍大师于黄梅东山弘传佛法,世人称其「东山法门」,尊称四祖为东山法门之初祖。唐大曆年中,唐代宗敕谥「大医禅师」,塔铭号「慈云」,师着有《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菩萨戒作法》等书。
上摘录自禅心学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