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达摩祖师俗家姓刹帝利,本名菩提多罗,係「释迦牟尼佛」下传的二十八祖〝菩提达摩〞是南天竺香至国(印度)三太子,亦是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得道祖师的密远迹。

菩提多罗三王子魁武、俊貌、尊贵、才华集于一身,秉性不羁、放浪形骸,人生观点以贵为辱,以奢为耻、以贪为敌,初学小乘禅法,拜师跋陀,精研佛理、普渡众生、苦练武功、护国卫民,因缘再蒙天竺二十七祖般若多罗收徒传授,并命名为达摩达摩者,通达法宝之意也,奉师启示,东渡中土(中国)以舟泛海飘泊三年始抵广州(羊城)法性寺,弘扬禅宗心法,蒙梁武帝诏书入帝宫,健康(南京)论功德之意境与禅法心境,观点语言不契机,未辞离皇宫蒙东泰寺通眉长老护持营救,凭藉着机智、刚毅、坚韧之精神,临机以一捆苇草渡江至洛阳,获永宁寺慈光大师搭救护身,旋至少林寺,弘扬大乘佛理禅学,未获小乘禅学慧光住持认同受纳,故入了少林寺后山火龙洞,面壁坐禅修持,静修九年,至身影入石,呈现了佛境慈光,始获慧光住持迎接归回少林寺,渡化大乘佛法,成了中国禅宗武术圣地,时有门徒神光于立雪之地断臂求法,为法忘躯之精神,遂更改命名为慧可,并将衣鉢袈裟传予慧可为禅宗二祖,转至千圣寺,不久圆寂,时一佰馀岁,从容化灭,葬于熊耳山定林寺,而显化行入西天,圆寂二年后,于葱岭高原遇奉孝明帝之命出使西域之使臣宋云,乍见右手提着一串黑色念珠、左手提着一双芒鞋之达摩祖师,使臣宋云请示祖师欲往何处,达摩祖师答道:西天去,并知宋云,孝明帝业已驾崩,孝庄帝继位,儘速归去,不宜久留,语毕,达摩祖师足生祥云随云而往西天飘去,使臣宋云经过二月赶回到洛阳京城, 果然如路上达摩祖师所云:明帝驾崩,而庄帝继位,更令人不可思议,祖师业已圆寂一年多矣!宋云忖思,中土出了世属罕见的活佛,实是皇室与子民之福运与荣耀,立即将此事具表章禀奏庄帝,庄帝为求证事实,至熊耳山开僧龛,打开僧棺龛,一阵异香冲天而起,顷刻十里馨香扑鼻,且僧龛中不见躯体,唯剩一双芒鞋,急令摆起香桉桌,亲予跪拜,适时其衣鉢传人二祖慧可,亦率领僧众赶到,孝庄帝始请慧可二祖将该隻芒鞋供奉于少林寺,以让后人瞻仰礼拜,达摩祖师隻履西归,即可印证着达摩祖师毕生两处故乡,一处父母之乡天竺国,另处即是东土中国。 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其大乘佛学禅宗心法,由二祖慧可传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再传六祖慧能, 而后众生皆有佛性,以口传口、以心传心绵延不断矣。

少林寺位于五岳之中岳嵩山的五乳峰山麓﹐距河南登封市13公里。寺因在茂密丛林中而建,所以命名:"少林寺"《说嵩》称:"少林者,少室之林也。"它是中国佛教禅宗祖庭和少林武术的发源地。

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崇信佛教的孝文帝为安顿印度高僧跋陀传教依山而建。后来﹐南天竺国大婆罗门香至王的第三子﹐即达摩祖师﹐同时也是释迦牟尼大弟子迦叶的第二十八代传人于公元520年(距今1480年)泛海至广州﹐梁武帝就派遣使者迎接他到建业。因讨论佛法时话不投契﹐达摩祖师自知与梁武帝的法缘不合﹐就北上至魏。同年十月十九日﹐达摩祖师从梁渡过长江进入北魏﹐便到河南的嵩山少林寺。他在少林寺广集信徒广传禅宗之理﹐因而被尊奉为中国禅宗的祖初,少林寺也被奉为中国佛教的禅宗祖庭。后来他面壁九年﹐付法及袈裟与慧可后不久﹐就圆寂了﹐时为公元536年(距今1314年)。算来世寿﹐逾百伍岁以上﹐葬于熊耳山定林寺。

关于达摩祖师的传说﹐也是极神奇且富有浪漫色彩的﹐如踏一苇而北渡长江就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例子。以下是另一个流传的不太广泛的传说﹕

话说在达摩祖师圆寂两年后﹐出使西域的的魏使─宋云﹐竟然在葱岭高原遇见达摩祖师﹐而当时祖师右手提着一串黑色念珠﹐左手提着一隻芒鞋。宋云便请示祖师今往何处﹖祖师说﹕"现往西方而去也。"随即告知宋云说:"你主明帝已崩﹐新主登位﹐你赶快返回不可久留。"宋云听后愣了一下﹐等到他回过神来时﹐达摩祖师已飘然上了高山崇岭﹐头也不回地往西而去。

经过两个多月的路程﹐宋云才回到洛阳。果然如达摩祖师所言﹐孝明帝已驾崩。但孝庄帝并不相信宋云的话 ,因达摩祖师早在两年前就已圆寂。于是指宋云乱言﹐拟予处罚﹐只是与宋云同朝的大臣多人同时力保宋云不敢欺君﹐而请孝庄帝亲自前往熊耳山定林寺开棺检视。结果众人打开棺盖一看﹐除了一隻草鞋外﹐别无他物。孝庄帝才信宋云所说不虚。就在此时少林寺慧可法师率领少林僧众赶到。知悉开棺之事﹐齐声恭贺祖师功德圆满﹐回归西天。孝庄帝当时也请慧可法师将祖师留下的这隻芒鞋供奉在少林寺﹐让后人瞻仰礼拜。孝庄帝满腹疑惑而问慧可法师:"不知祖师为何隻履西归﹖"慧可法师沉思了一阵子后才回答道:"依我之见﹐师傅此生有两处故乡﹐一处是他的父母之乡即天竺国﹐一处即是我们东土。现在他虽然西归故国﹐但是却把他的另一半留在东土﹐使我们世世代代都能感受到他的精神与教化。"大家听了都想起达摩祖师东来的行迹﹐与慈悲众生的大爱大愿﹐无不感动﹐泪流满面。

达摩祖师圆寂消息﹐很快就传到梁武帝那裡。自从达摩祖师一苇渡江后﹐武帝一直在悔恨之中﹐为了请回达摩祖师﹐曾几度派人远赴北魏打听达摩祖师的去向。如今却闻得达摩祖师已圆寂并葬在熊耳山上的消息﹐内心悲痛万分。于是率领萧统等满朝文武直奔熊耳山﹐竟悉棺中只有草鞋一足的奇事﹐也不胜惊异。后来梁武帝将定林寺改名为空箱寺﹐并将萧统写的诗偈刻在石碑上﹐矗立在达摩祖师的墓旁﹐以表达对他的思念。

那个石碑是这样写的:

仰念达摩大师,

荷佛陀之智叩,

乘神力而泛海,

运悲智于西天,

极颠危于苇土,

惜相遇几何时,

叹吾生苦无乐。

上摘录自少林‧武‧馆‧网


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大师    完
上一页          下一页
往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