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慧可來說,雖然文獻記載貧乏,但我們仍然可以從一些零星的記述中略有大體的認識。
其一、由於菩提達摩是南天竺人,他將當時最為人崇仰的禪宗傳給了慧可,所以慧可實際上是弘傳中國禪宗甚為重要的人物。他在當時學法、護法、傳法、弘法的難度都是後代禪宗祖師所難以比擬的。
二、慧可為使達摩禪師逐步走向中國化樹立榜樣,終其一生,決不墨守成規。他早年精儒道,通玄理,卻能拋棄俗學,出家於龍門香山寺,此時他所奉行的無疑為北方佛教。在他師從達摩後,又奉行達摩禪。但是,他對達摩禪法不是一味吸收,而是有所發揮的,例如「不立文字」,慧可就不為之拘限。據有關文獻記載,慧可不僅善於說法,而且他還「乍託吟謠」,曾「言滿天下」。因為在慧可看來,「不立文字」是指禪法傳承時要以心印心,不要妄立文字,以免為文字所束縛與誤導。因為在任何文字都能準確地表達禪的境界。然而這決不是說不需文字,甚至不用文字語言來宣傳禪法和進行必要的講解,這是不太可能的。正如《六祖壇經》所說:「不立文字,即此『不立』兩字亦是文字。」
與此同時,他讓僧璨隱於皖公山山谷寺,後來他自己久居司空山,師徒對南方佛教亦有所了解。因此,他們以禪法為基礎,對南北佛教也有所融會,這在僧璨的〈信心銘〉中多少有所反映。
在他與向居士討論形與影、響與聲關係的言論中,也反映出他反對離眾生而求佛性的思想。
此外,慧可為學法而立雪斷臂;為護法而千里南行,穴居岩處;為弘法而變易儀相,隨宜說法;這些事跡,對後代佛子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文獻記載慧可為虎牢(今河南滎陽汜水鎮)人。卒於隋開皇十三年(公元九五三年),世壽一百零七歲;據此推斷,我們知道慧可當生於北魏太和十一年(公元四八七年)。慧可出家之前俗姓姬,據傳他母親受孕時曾紅光滿室,因此名姬光。
慧可早年通達儒道,尤其精於玄理,後來在龍門香山寺依寶靜禪師出家,不久於永穆寺受具足戒。他曾至京洛學習佛經,三十二歲時返香山寺,宴坐八年。四十歲時,寂默中倏見神人指點,名神光。隨後來到少林寺,為求得無上大法,師事達摩,而立雪斷臂。跟隨達摩大師受學六載,繼承達摩衣法、經書,達摩深讚其得禪法之精髓。不久,達摩入寂,慧可奮起奇辯,乍託吟謠,一度言滿天下。隨後又於鄴都(今河北臨漳縣鄴鎮一帶)盛開秘苑。在此期間,慧可收僧璨為徒,因憶達摩偈語預示不久將有法難,故令僧璨往南方的皖公山(今安徽省潛山縣西)隱居。
除僧璨外,慧可的弟子還有那禪師、惠禪師、盛禪師、端禪師、長藏師、真法師、善禪師、豐禪師、明禪師、胡明師等多人。特別是那禪師和明禪師,徒眾延續不絕。但是由於當時險惡的傳播環境,他的門下沒有顯貴法將,這就是史書上所說的「卒無榮嗣」。
他自己在弘法的歷程中也屢遭打擊、陷害。在鄴城宣講定學、徒眾千計的道恆禪師認為慧可說法是「魔語」,派弟子企圖殄滅慧可之門,但是派去的弟子反而被慧可所教化。道恆惱怒之下,賄賂官府,加害慧可,幾乎置他於死地。於是慧可只得韜光混跡,變易儀相,隨宜說法。
北周武帝建德三年(公元五七四年),禁佛、道二教,兩年後滅北齊,法難延及齊境。慧可與師弟曇林(林法師)共同護持師門法衣、經書南避。途中遭遇賊劫,林法師被斫去一臂,慧可亦負重傷,歷經千辛萬苦,終於輾轉到達舒州司空山(今安徽岳西境)。後慧可在司空山居石洞修行,並在此為四眾說法,度脫群品。愛徒僧璨則往來於皖公山與司空山之間繼續學法。
隋開皇二年(公元五八二年),慧可傳衣法、經書於三祖僧璨,北還鄴城以償宿債。十一年後,慧可在成安縣(今屬河北省)遭到辨和的陷害,被縣令翟仲侃處以重刑後示寂。
上摘錄自佛光山全球資訊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