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慧可来说,虽然文献记载贫乏,但我们仍然可以从一些零星的记述中略有大体的认识。
其一、由于菩提达摩是南天竺人,他将当时最为人崇仰的禅宗传给了慧可,所以慧可实际上是弘传中国禅宗甚为重要的人物。他在当时学法、护法、传法、弘法的难度都是后代禅宗祖师所难以比拟的。
二、慧可为使达摩禅师逐步走向中国化树立榜样,终其一生,决不墨守成规。他早年精儒道,通玄理,却能抛弃俗学,出家于龙门香山寺,此时他所奉行的无疑为北方佛教。在他师从达摩后,又奉行达摩禅。但是,他对达摩禅法不是一味吸收,而是有所发挥的,例如「不立文字」,慧可就不为之拘限。据有关文献记载,慧可不仅善于说法,而且他还「乍託吟谣」,曾「言满天下」。因为在慧可看来,「不立文字」是指禅法传承时要以心印心,不要妄立文字,以免为文字所束缚与误导。因为在任何文字都能准确地表达禅的境界。然而这决不是说不需文字,甚至不用文字语言来宣传禅法和进行必要的讲解,这是不太可能的。正如《六祖坛经》所说:「不立文字,即此『不立』两字亦是文字。」
与此同时,他让僧璨隐于皖公山山谷寺,后来他自己久居司空山,师徒对南方佛教亦有所了解。因此,他们以禅法为基础,对南北佛教也有所融会,这在僧璨的〈信心铭〉中多少有所反映。
在他与向居士讨论形与影、响与声关係的言论中,也反映出他反对离众生而求佛性的思想。
此外,慧可为学法而立雪断臂;为护法而千里南行,穴居岩处;为弘法而变易仪相,随宜说法;这些事迹,对后代佛子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文献记载慧可为虎牢(今河南荥阳汜水镇)人。卒于隋开皇十三年(公元九五三年),世寿一百零七岁;据此推断,我们知道慧可当生于北魏太和十一年(公元四八七年)。慧可出家之前俗姓姬,据传他母亲受孕时曾红光满室,因此名姬光。
慧可早年通达儒道,尤其精于玄理,后来在龙门香山寺依宝静禅师出家,不久于永穆寺受具足戒。他曾至京洛学习佛经,三十二岁时返香山寺,宴坐八年。四十岁时,寂默中倏见神人指点,名神光。随后来到少林寺,为求得无上大法,师事达摩,而立雪断臂。跟随达摩大师受学六载,继承达摩衣法、经书,达摩深讚其得禅法之精髓。不久,达摩入寂,慧可奋起奇辩,乍託吟谣,一度言满天下。随后又于邺都(今河北临漳县邺镇一带)盛开秘苑。在此期间,慧可收僧璨为徒,因忆达摩偈语预示不久将有法难,故令僧璨往南方的皖公山(今安徽省潜山县西)隐居。
除僧璨外,慧可的弟子还有那禅师、惠禅师、盛禅师、端禅师、长藏师、真法师、善禅师、丰禅师、明禅师、胡明师等多人。特别是那禅师和明禅师,徒众延续不绝。但是由于当时险恶的传播环境,他的门下没有显贵法将,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卒无荣嗣」。
他自己在弘法的历程中也屡遭打击、陷害。在邺城宣讲定学、徒众千计的道恆禅师认为慧可说法是「魔语」,派弟子企图殄灭慧可之门,但是派去的弟子反而被慧可所教化。道恆恼怒之下,贿赂官府,加害慧可,几乎置他于死地。于是慧可只得韬光溷迹,变易仪相,随宜说法。
北周武帝建德三年(公元五七四年),禁佛、道二教,两年后灭北齐,法难延及齐境。慧可与师弟昙林(林法师)共同护持师门法衣、经书南避。途中遭遇贼劫,林法师被斫去一臂,慧可亦负重伤,历经千辛万苦,终于辗转到达舒州司空山(今安徽岳西境)。后慧可在司空山居石洞修行,并在此为四众说法,度脱群品。爱徒僧璨则往来于皖公山与司空山之间继续学法。
隋开皇二年(公元五八二年),慧可传衣法、经书于三祖僧璨,北还邺城以偿宿债。十一年后,慧可在成安县(今属河北省)遭到辨和的陷害,被县令翟仲侃处以重刑后示寂。
上摘录自佛光山全球资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