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弥勒梵文Maitreya,意译作慈氏在因地修菩萨行时,以慈悲心利益众生,所以称为弥勒
【一】窥基大师之《观弥勒菩萨上生经疏》说弥勒有三义:

一:从其母亲而言:「其母素性不调,怀子以来,慈矜苦厄」。是说其母自怀孕后,对苦难众生甚为关怀慈爱,所以称为慈氏。

二:从其父亲而言:「其此慈者,父王本姓;父姓母姓,俱有慈故,名为慈氏」。是说因其父母名字俱有个慈字,所以其子名慈氏。

三:『庆喜起(阿难尊者)问佛:慈氏名因?佛言:过去此南瞻部洲有大国王,名:「达磨流枝」,此云"法爱"。尔时有佛,号曰弗沙,有一比丘入慈三昧,身相安淨,放光照耀。

尔王达磨流枝问:「此僧何定至此?」佛言:入慈定。

国王倍生欣跃云:此慈定巍巍乃尔!我当习之,生生不绝。往昔法爱王者,今慈氏是也。从彼法意,常号慈氏,久习成性,佛称弥勒。』因生生世世,习慈爱之定。所以号称慈氏。

【二】《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 卷三》:

『弥勒菩萨法王子,从初发心不食肉,以是因缘名慈氏。』

为何会引申这段故事呢?因从初期佛陀在世时,直至部派佛教都没有规定,弟子不能食肉,他们可以食三淨肉。后来发展到大乘思想,因强调度众生、利益众生、慈爱众生,基于同情心而不食众生肉的思想才开始萌芽。

早期大乘经说及不食众生肉的有《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过去无量劫时,有世界名胜花数,佛号弥勒,恆以慈心四无量化一切。彼佛说经名《慈三昧光大悲海云》。若有闻者,即得超越百亿万劫生死之罪,必得成佛,无有疑虑………我于佛法中,诵持《大慈三昧光明大悲海云经》,以此功德,愿于未来过算数劫,必得成佛,而号弥勒。

彼时世间有雨星现,国王荒淫,彗星横流,连雨不止,洪水暴涨,仙人端坐不得乞食经历七日。 时林中有五百白兔,有一兔王,母子二兽见仙人七日不食, 而作是言:今此仙人为佛道故,不食多日命不久远,法幢将崩,法海将竭,我今当为无上大法令得久住不惜生命...肉熟之后,时山神白仙人言:兔王母子为供养故,投身火中,今肉已熟,汝可食之。是彼仙人闻山神语,悲不能言,以所诵经书置树叶,又说偈曰:

宁当燃生破眼目,不忍行杀食众生。

诸佛所说慈悲经,彼经中说行慈者,

宁破骨髓出头脑,不忍噉肉食众生。

如佛所说食肉者,此人行慈不满足,

常受短命多病身,迷失生死不成佛。

时彼仙人说此偈已,因发誓言:愿我世世不起杀想,恆不噉肉,入白光明慈三昧,乃至成佛,制断肉戒。作此语也,自投火坑与兔併命...尔时白兔王者,今现我身释迦文尼佛是;时兔儿者,今罗候罗是;时诵经仙人者,今此众中,婆罗门子弥勒菩萨摩诃萨是。』

此段经文是弥勒菩萨本生谭,是往昔弥勒菩萨行菩萨道的一段故事,由于弥勒菩萨因地修慈三昧的启发,成就后代大乘佛教重视不食肉的思想。经中说明修行人因慈悲心故,宁愿自毁生命也不忍食众生肉,常害众生之人会感受多病及短寿之身,又怎能成佛呢!

【三】《中阿含经 ─ 卷十三说本经》:

『佛告诸比丘:未来久远人寿八万岁时,当时有佛名弥勒如来...尔时尊者弥勒即从坐起,偏袒着衣,叉手向佛白曰:世尊!我于未来久远人寿八万岁时,可得成佛,名弥勒如来。世尊歎曰:善哉!善哉!弥勒,汝发心极妙,谓领大众。所以者何?如汝作是念:世尊!我未来久远人寿八万岁时,可得成佛,名弥勒如来。

此段为《中阿含经》介绍弥勒佛名字的来由。总括来说弥勒佛又称慈氏,是因过去生中不食众生肉而得名。佛教没有规定皈依三宝之后就一定要持素。但是,当佛教徒慢慢了解佛教义理后,就明白到持素的原因及好处,自会因想长养慈悲心而持素,这是中国佛教美德的表现。

上摘录自慈航淨院佛学班

弥勒菩萨的史传:

弥勒菩萨的历史资料在很多文献上都有记载,较详细的有《贤愚经 ─ 卷十二波婆离品》,说弥勒菩萨是释迦牟尼佛时代的人物,出生于波罗捺斯国,是宰相的儿子,容姿挺特庄严,具足三十二相。当时的国王知道后甚为妒忌,害怕将来会被他夺去王位,于是想法要杀害他。宰相知道后立即将弥勒菩萨送往南印度,住其弟波婆离家中。波婆离是南印度国的国师,学识广博,智慧甚高,常有五百学子从其学习;对弥勒菩萨甚为爱护。弥勒菩萨天资聪敏,在一年内便尽得其学问。为了替弥勒菩萨开辩论大会,要广请各婆罗门僧侣见证及认同其学问,波婆离于是便派弟子到波罗捺斯国向其父索款。但他的弟子却想先参见释迦牟尼佛后,才去弥勒菩萨父亲的家中,不幸在途中被老虎咬死了。由于欲见佛的一点善心,得到死后生天。

波婆离等了很久都未见弟子回来,于是倾尽家财为弥勒菩萨开大会,邀请了当时有名的婆罗门大德僧人来参加。到大会将散时,有一婆罗门来到要求施与,但波婆离已无力再供养了。这婆罗门僧人大怒,口出恶言,咀咒波婆离头破七段.波婆离大为惊恐。这时,那生天的弟子下来安慰他,劝他找释迦牟尼佛,求佛陀的慈悲愿力加持。可是,当时他年纪已太老(已一百二十岁),不便前往,于是派遣弥勒菩萨及其馀十五弟子代往见佛。

弥勒菩萨见佛相貌端然,非同凡嚮,心生数难以考佛:

一:问:我师波婆离有几相好? 佛答:有二相,绀髮相及广长舌相。

二:问:我师波婆离有几岁?佛答:有一百二十岁。

三:问:我师波婆离是何种姓? 佛答:是婆罗门种姓。

四:问:我师波婆离有几弟子? 佛答:有五百弟子。

弥勒菩萨甚为敬服讚歎,佛为他说法,即得法眼淨。其馀弟子也证得阿罗汉。又,有说佛陀的义母摩诃波闍波提造了一件金缕衣供养佛陀,佛陀不肯接受,劝她把金缕衣施给僧众,可是没有一个僧人敢接受,只有弥勒菩萨毫不犹疑地接受了。

另一说法是佛陀接受后转赠弥勒菩萨。从文献上看来,说明了一点,就是弥勒菩萨在当时已拥有甚为重要的地位。

上摘录自慈航淨院佛学班


弥勒菩萨    第二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往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