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菩萨在佛教的地位: 原始佛教的《阿含经》,常有说及释迦牟尼佛成道前行菩萨道的故事,而弥勒菩萨是唯一提到的菩萨。因此,小乘佛教正式承认的菩萨除了释尊外,只有弥勒菩萨。在佛教史上,弥勒菩萨是唯一贯穿小乘佛教至大乘佛教的重要人物,并成为大乘菩萨道的典型人物。现分两点叙述弥勒菩萨在佛教中所扮演的特殊地位。
【一】大乘菩萨的典范:
菩萨与阿罗汉之间,在意义上有很强烈的对比。虽然双方的解行证,不离三十七道品、十二因缘、四谛法等等,但在心态上却迥然不同。菩萨深解空义,知道世间苦自性不可得,因此不厌离世间;同时了解到涅槃乐也性空,因此不急于求解脱。从而坦然留惑润生,身处生死轮迴中,积极从事度化众生的工作,生生世世行菩萨道。
阿罗汉(声闻圣者)的名言是「此生已尽,所作已办,梵行已立,不受后有」。他们强调世间是非常的苦,三界犹如火宅,没有安乐之地,生死轮迴是苦事,对世间产生极负面的心理。为了对治这根本问题,他们积极从事禅定的实践,努力断除贪嗔痴等烦恼,以期早日跳出火坑。
依据《弥勒上生经》:『尔时,优波离亦从座起,头面作礼,而白佛言:世尊,往昔于毗尼中及诸经藏,说阿逸多次当作佛,此阿逸多,具凡夫身,未断诸漏,此人命终当生何处?其人今者虽复出家,不修禅定,不断烦恼,佛记此人成佛无疑,此人命终生何国土?佛告优波离: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如来应正遍知,今于此众说弥勒菩萨摩诃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此人从今十二年后,命终必得往生兜率陀天上。』
此记弥勒菩萨虽是凡夫身,未断烦恼,不修禅定,佛陀仍授记他必成佛。我们不能单从未断烦恼,不修禅定就说弥勒菩萨不是在修行。相反,弥勒菩萨真正是表现出大乘菩萨的典范。他开示出菩萨在五浊恶世中的修行,不应只顾修禅定断烦恼,从尔落入自利的自我解脱中。佛弟子应对众生多些关怀同情,如多做布施、持戒、忍辱等菩萨行,这才是注重现实世界,积极救济的菩萨精神。
如《大智度论 ─ 卷十五》:
『菩萨于诸烦恼中,应当修忍,不应断结。何以故?若断结者,所失甚多,堕阿罗汉道中,与根败无异,是故遮而不断,以修忍辱,不随结使。』又说:『菩萨心有智力,能断结使,为众生故久住世间。』
上段说明菩萨为了度众生,虽有能力断烦恼而不断,知有烦恼却不会被牵引去作恶,而以忍辱对治之。龙树菩萨这段论文正是对弥勒菩萨不修禅定,不断烦恼的菩萨风格的最好评价。鼓舞了大乘菩萨行者生生世世不离人间,化五俗恶世为人间淨土。
【二】释尊教法的付託者:
释迦牟尼佛入灭后,佛弟子心裡既悲痛又失落。这时候,在兜率天说法的弥勒菩萨,是未来成佛的补处菩萨,祂与此世间众生有很深厚的因缘,而且兜率天与世间同属欲界,很有亲切感,于是弥勒菩萨即成为佛弟子倚靠的对象。
又弥勒佛与释迦牟尼佛是前后佛的关係,所以他是释尊託付正法事业的大菩萨,如经云:『我今弟子付弥勒,龙华会中得解脱。』又云:『弥勒所化弟子,尽是释迦文弟子,由我遣化得尽有漏。』又云:『是诸人等皆于佛法中种诸善根,释迦牟尼佛遣来赴我,是故今者皆至我所。』
释尊把他仍未见道的弟子都付託给弥勒菩萨,因此所有还未证得果位的佛弟子,弥勒佛到来时都得解脱。在这种背景之下,就传有佛弟子如对经中的义理有疑问的会上昇兜率天问法的说法。佛陀入灭后,有关大德对经文有所决疑而上升兜率天向弥勒佛问法的传说非常之多,无论是在中国或印度都有,现略说一二:
一:中国晋朝时 ─ 道安法师(公元三二一年 ─ 三八五年)鉴于当时的译者对梵文不能完全通达,以至汉译经文艰涩难解,于是发愿往生兜率内院向弥勒菩萨问法。传此信仰者有吴之谦(公元二二二年 ─ 二五三年),所译之《慧曰杂难经》,谓有一菩萨问法于罗汉,罗汉不能答,于是立即入定上升兜率天问弥勒菩萨。証明这一信仰之事,在部派时代已有,因此启发了道安法师发愿向弥勒佛问法的信仰。
二:东晋法显法师的《佛国记》记载 ─ 北印度陀历国有尊弥勒像,斋日常放光明,诸国王竞兴供养。此像乃是佛灭度后三百年间,罗汉以神通力带木匠上兜率天,观弥勒之长短色貌,回到人间凋刻而成的。
三:《大唐西域记 ─ 卷四》─ 当时有提婆犀耶罗汉(天军)往来兜率天,有比丘德光愿见慈氏请解释佛法难题,罗汉以神通力接上天宫,既见到慈氏只是长揖却不肯顶礼。天军对他说:慈氏菩萨是补处菩萨,你既要问法于人却又不肯屈膝,何以如此傲慢无礼?德光对曰:多谢尊者教诲,我已受比丘具足戒,弥勒菩萨现受天福乐,非出家之侣,要我顶礼于他好像不合,(因佛陀制戒出家人不礼在家人)。弥勒菩萨知道他的我慢心坚固,不能接受微妙佛法,因此往来三次都不得弥勒菩萨开示。
四:《高僧传─卷二》─ 觉贤与同学僧伽达多同室多年,达多很佩服他的才学却对他的人所知不多。有一次在密室坐禅间,定中看到觉贤来到,便问他为何到此?觉贤告诉他要到兜率内院顶礼弥勒菩萨,说完便失去踪影。达多测知觉贤是圣者,但未知其果位。后来屡次看到觉贤示现神变,恭敬问知已得不还果(三果)。这就是说当时印度高僧常常于禅定中往返兜率内院。
五:《高僧传─卷三》 ─ 严在家时受了五戒而犯戒,出家后虽受具足戒,但内心仍甚疑惑,多年禅观中都不能释疑。于是走访印度,遇一阿罗汉比丘,向他问疑是否能得戒体,阿罗汉不敢判决,乃为严入定,上兜率天问弥勒菩萨。知已得戒,严大喜回归罽宾,无疾而化。
六:《高僧传─卷十一》─ 览常往西域顶礼佛陀之钵,有达摩比丘曾往兜率天向弥勒菩萨乞求菩萨戒,再以戒法授于览,览复以戒法授与其他僧人。
综合上面所说,在释尊入灭后无佛住世期间,弥勒菩萨成了释尊将未成就的弟子付託之处,是佛弟子依怙的对象,也是贯穿大乘与小乘佛教的重要人物,尤其是现代中国的大乘唯识学者都以弥勒菩萨为依归。
上摘录自慈航淨院佛学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