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一种文字,不外乎从其文字的字形、发音及字 义着手,而字形的书写辨识与发音,更是入门的基础。 因此,在本章中,我们即将来认识梵字悉昙字母的书写方法与发音。
关于梵字悉昙基本字母的字数,有主张四十二、四十六、四十七、四十九、五十、五十一字等,各家说法不同。本书采用最广的五十一字母为基准,以求完整齐备。
此五十一字母,可分为元音与子音两种。有十六个元音及三十五个子音。所有梵字悉昙,即是由此五十一字母,再加上由十六个元音简略而成的"元音符号",互相组合变化所形成。
在梵文中,称元音为"玛哆"(mātā),而玛哆又依其在《悉昙十八章》(古代练习梵字字母互相结合的模板)中应用的普遍性,分为广泛被使用的"通玛哆"与只在第十六章使用的"别玛哆"两种。
子音则称为"体文",这是因为子音与元音相结合时,子音才是字形的主体,元音会简略成点或划的"玛哆点画"(即元音符号),布置在体文的上、下、左、右边缘,因此将子音名为"体文"。
在本章中,我们即将逐一认识梵字悉昙基本的五十一字母及其发音方法。然而在正式介绍梵字发音前,为了帮助初学者更迅速理解梵字发音的规则,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梵字子音与英语辅音发音之间的一点小差异。
每种语言都有它自己的特色,从其他语言的角度来看时,有时可能会觉得很怪异,但语言就是语言,我们必须尊重它个别的存在,而且每一种语言都同样伟大,没有哪种语言比另一种优异的问题。正如《金刚经》所说"诸法平等,无有高下。"
梵文的字母系统不能以英文字母的角度来看它, 一个重要的差异是,一般的梵字子音字母自动会跟着 一个a的元音在后面,除非其后接有一个去元音符号 、(梵文是ha、la、nta)。因此,c自然会念成ca,k会念成ka等等。
本书是特别为中国人,尤其是学过英语或罗马拼音的初学者编写的,所以采取罗马拼音子音后不接a 的编写法。希望读者注意梵文与英文之间的这点差异,不过此问题只对初学者会有少许困惑,读者在学到进阶课程时,此问题自然消失。
元音在梵语中称为"玛哆",来自mātā一词的音译,也就是韵母的意思。
在梵字悉昙五十一个字母中,计有十六个字母属于元音,其中:
这十个,为各家皆有;再加上有些家有列,有些则无的(aṃ、唵)与(aḥ、喔)二字母,共十二个。
由于这十二个元音,在古代练习梵字字母互相结合的模板《悉昙十八章》的每一章中,被共通运用,所以又称为"通玛哆"。
除了上述十二个"通玛哆"外,传统上尚有称为"别玛哆"的
以其只见于《悉昙十八章》中的第十六章,故而名为"别玛哆"。也就是一般 所谓四流音(Liguid Vowel)的四个元音字母。
以上十二个"通玛哆"加上四个"别玛哆",合起来总共有十六个元音字母。
梵字五十一个悉昙字母中,有三十五个子音字母, 这些子音是组成梵字字形的主体,所以又称为"体文"。
这三十五个子音字母的前二十五个子音,依其发音部位是喉、龈、舌、齿、唇之不同,可分为五组,传统悉昙书里称它为"五类声",分别说明如下:
一、喉音(guttural):
由喉部发出声音,即k,kh,g,gh,ṅ等五个子音 (唐•释智广称为牙声)。
二、口盖音(palatals):
由舌前端和上腭接触所发之音,即c,ch,j,jh,ñ等五个子音(唐•释智广称为齿声)。
三、卷舌音(linguals):
由舌前和上腭齿根上部处接触时所发之音,即ṭ,ṭh,ḍ,ḍh,ṇ等五个子音(唐•释智广称为喉声)。
四、齿音(dental):
由舌前端和牙齿接触所发之音,即t,th,d,dh,n等五个子音(唐•释智广称为舌声)。
五、唇音(labials):
由两唇间发出的破裂音,即p,ph,b,bh,m等五个子音(唐•释智广称为唇声)。
这五组的发音部位由内往外,最先是喉部,其次舌碰上腭,再往前碰上腭近齿根上部处,再往前碰牙齿, 最后到唇音。这是个很好、很有系统的分组法,也是种依音理而做的分组法。
五类声中每类的第一、二字,为该部位之"清音" (无声之音),第三、四字属该部位的"浊音"(有声之音),第五字属鼻音。而第二字与第四字;分别为第一字与第三字的"有气声"(aspirate,也就是加有h的出气音)。
所谓清音(无声之音),简单说是发音时声带不震动;而其所对应的浊音(有声之音),即发音时声带要震动。以 (喀、ka) 与(嘎、ga)的发音为例,其中而 (喀、ka)为清音, (嘎、ga)则属于浊音。
而所谓有气声,是指发音时再加上出气,在罗马拼音转写时,以该字加h而成。因此而 (喀、ka)的出气音为 (喀贺、kha),而 (嘎、ga)的出气音为 (嘎贺、gha)。
综合上述,将梵字悉昙五十一字母,依其元音、子音的分类,及发音部位及方法的不同,分门别类,以列表及绘图方式罗列于此(其中发音位置图,不包含复合子音的 (嚧母、llaṃ)及 (喀洒kṣa)二字。
由于梵文有五十一音,较汉文与英文多,所以梵文中有些发音对我们来说,是比较难以发声,甚至是难以辨别的。然而,对一个初学另一种新语言者,其实大可不必为了不能正确发音而感到沮丧,甚至放弃学习,因为对大部分的学习者而言,无法正确发音,是很普遍及正常的现象。
为了帮助初学者突破发音的困境,在此特别介绍一种简单、易学的"近似发音法",这种"近似"的发音,对非自幼学习梵文或未受过语音训练的人来说,可能"近似"到与"正确"的发音几乎没有差别。只要了解笔者称为 "近似发音"的简单原则,就应该可以将梵文念得好,进 而轻松地学会读诵《大正藏》中的梵文专有名词及真言。
这种做法,在中国历代的译经记录里,已有人做过,并非笔者凭空独创的。如法显、昙无谶等人,即以同一汉文音译一些字母组,像是g,gh;j,jh; ḍ,ḍ h;b,bh等,只有每一组的后一字说明是重音。
由于梵字的书写不太容易,所以多数的外国人常用罗马拼音来学习或书写梵文。而梵语中有很多音是英语没有的,所以用罗马字拼音时,只好借(一)加上特 殊符号;(二)用两个罗马子音字连在一起,以表示另一个字母与发音。例如梵文除了常见s,还有上加一撇的ś、下加一点的ṣ,就是加特殊符号以表示它是另一个字母与发音的例子;而th、dh是用两个罗马字连成一个,以表示它是另一个字母与发音的例子。
(一)元音近似发音法原则
一、元音的念法与罗马拼音相同;但上面加有一横画"一"的字母要念成长音,如ā、 ī、 ū。
二、复合元音念法也同罗马拼音。
三、梵语有几个特殊元音,在咒语里较常用的是r 下方加一点的"ṛ",念做ri。另三个特殊元音: 念做rī,是ri的长音; 念做li; 念做lī,是li的长音;此三者使用的机会很少。
(二)子音近似发音法原则
一、子音的念法大致与罗马拼音相同,但下列三种 特殊字母要注意:
(1)与罗马字相同但发音不同的子音:
一、c与国语注音的"T(希)"接近,但也有将它发成很接近"ㄐ""ㄑ"音的情形。特别要注意的是,切勿将c发成类似cat或Canada中的k音。
二、j与英语的judge的j很接近,但请勿将它念成德语的j。
三、梵语的v音接近英语的w(德语中则反过来将w发成英语的v音)。
(2)用两个罗马拼音子音连在一起组成的梵文特殊子音:
一、以梵文字母的d与dh为例,d的念法与罗马拼音相同,但dh是d加上出气音,把此音当成"d"与"h"连续念在一起时,其发音就与标准梵音差不多。以近似发音法来念dh时,把它念成"d"就可以。
二、类似的情形在梵语子音第二行与第四行, 共有十个这种子音,即kh、gh、ch、jh、ṭh、ḍh、th、dh、ph、bh共十个。这些h都是加上出气音的意思,因此可以把它念成没有h的第一行与第三行子音字母相同的音, 即 k、g、c、j、ṭ、ḍ、t、d、p、b。
三、请记得此十个音是梵语特有的音,每个子音皆是单独的存在,并有自己独立的写 法,并不等于将"k+h"两个子音合起来的"二合"字。而且由两个罗马子音字母合写成的"单子音"也只有这十个(另一特例是ś有时转写成为sh)。
除了这十个和llaṃ、kṣa两个"复合子音",其他两个罗马子音连写的字,都是由两个梵文子音组成的二合字。
(3)在罗马字之上或下加上特殊符号组成的梵语特殊子音:
一、除t与d外,梵文另有ṭ与ḍ,即在字母下面加上一点的独立子音字母(也有ṭh、ḍh两个单子音)。
虽然这两个字母的正确发音与"t、d"稍有不同,但是,将它们发成与"t、d"同音就很接近了。
二、不论是在下方加一点的ṃ,或上加一点的m,把它当成m来念就可以了。
三、梵文有四种n,也就是一般常见的n、上面加一点的ṅ、下面加一点的ṇ及上面有"~"记号的ñ共四种。不过以近似发音法来念时,将此四音全发成一般的n音就可以了「ñ念成ny(a),ṅ念成ng更好」。
四、雅语的梵文有三种s,即s上加一撇的ś,下加一点的ṣ及一般常见的s。ś与ṣ二者发音相当接追英语的sh,所以近年也有人逐渐不用ś与ṣ,而改用sh。以近似发音法的角度看,把它当成同一发音,皆发s就可。
综上所述,可总结四点,罗马拼音之梵文,近似发音法原则如下:
一、所有的元音,皆依罗马拼音念。而元音上加有"一"符号的要念长音,上加一线的长音只有ā、 ī、ū三个。另外四个特殊元音ṛ念做ri,: 念做rī,是ri的长音;念做li; 念做lī,是li的长音。
二、所有的子音皆依罗马拼音念,但注意c与v的发音:c(施)接近国音的"ㄐ"或"ㄑ",而v则接近国音的"ㄨ"(屋)或英语的w(哇)。
三、所有上下有符号的特殊子音,皆依未加上符号的念法发音。
不过ś、ñ与ṅ三者,对学过英语的人来说可轻易掌握正确发音,ś念做sh,ñ念做canyon中的ny,ṅ念做sing中的ng。
四、附有h于罗马拼音字母之后的十个特殊子音,皆可依未加上h的念法发音。这些字共有kh、gh、ch、jh、ṭh、ḍh、th、dh、ph及bh十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