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十日,朝圣的第五日,下午三时,我们朝拜"佛塔寺"。
佛塔寺,原名尊胜塔院,坐落于文笔山左支尽头处的塔院山中。《康熙鸡足山志》载,尊胜塔建于明朝崇祯戊寅年间(公元一六三八年戊寅岁),为丽江知府"袭木靖"与悉檀寺僧人"道源"、"道真"所建。
清朝顺治十三年(公元一六五六年丙申岁),丽江知府"袭木靖"捐资、冶铸铜巨钟,重二千馀斤,"晨夕钟声,震动一山"。(可惜此钟在"文化大革命 "中被毁。)清朝康熙二十八年 (公元一六八九年己巳岁),僧"教绵"、"教立"募致事土知府"木柚孙"、土知府"木兴"重建。
塔院四周昔日有禅房四十间,为僧人参禅的地方,制度宏静,晨夕钟鸣,精修者警焉,其此方教体,为闻修之一助乎!寺内原有一塔,是喇嘛教寺塔,高二十二米(高六丈六呎)砖磨粉砌,涌地凌天,回廊环之,四十楹均以粉饰,游人如"雪峤冰壶"。从公元一六八九年到公元一九六三年的二百七十四年间,该寺都有不同程度的修葺。
现在的佛塔寺,原名尊胜塔院是台湾佛教"道兴"法师(比丘尼)捐资四百多万元,于公元一九九四年甲戌岁在废墟上重建的。前后投资近千万元,扩建工程继续中,新建的佛塔寺整体极为壮观。寺中常住尼姑四十馀人,是鸡足山尼姑最多的寺院。
现佛塔寺大门入口处,有一尊高约十米的白衣观世音菩萨,法相悲愍自然,超然渡世的站姿,令众生感到安然。我们在白衣观世音菩萨像前,唸诵 "那摩观世音菩萨十二愿讚偈"
那摩,号圆通,名自在,观音如来,广发弘誓,愿。
那摩,大慈悲,能喜捨,观音如来,常行平等,愿。
那摩,一念心,无罣碍,观音如来,常居南海,愿。
那摩,清淨瓶,垂杨柳,观音如来,甘露洒心,愿。
那摩,住娑婆,幽冥界,观音如来,寻声救苦,愿。
那摩,降邪魔,除妖怪,观音如来,能除危险,愿。
那摩,昼夜巡,无损坏,观音如来,誓灭三涂,愿。
那摩,端严身,无比赛,观音如来,果脩十二,愿。
那摩,望南岩,勤礼拜,观音如来,枷锁解脱,愿。
那摩,无量寿,佛境界,观音如来,弥陀受记,愿。
那摩,造法船,游苦海,观音如来,普度众生,愿。
那摩,前幢幡,后宝盖,观音如来,祈求福慧,愿。
沿着大门斜路上去不远,在左边拾级而上,便是佛塔寺大殿的大雄宝殿,殿前一铜鼎炉,新建面西的大雄宝殿,轩昂大方,内塑有释迦牟尼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像,是朝山者进香的地方。殿后东方便是修复的尊胜白塔,为印度宝瓶式佛塔,高二十二米(高六丈六呎),塔身圆形,外饰石灰。塔底的东南西北分别立有四大天王的彩绘石凋像,造型生动,姿态各异。
我们在尊胜塔前献上三色白、红、黄长哈达,并在尊胜塔前持唸三字总持咒及尊圣普隆咒语。仪式简单、庄严而隆重,咒语发音昂扬,风吹殿角上的风铃叮叮响,似在伴奏,大家充满法喜。
之后,我们到尊胜塔后右东南方山边的观景台,回望金顶愣严塔,向山下望落,灵山一会前的圆形,分划九宫八个方位的美丽建筑,配合绿色的原野,别树一格,令人目不暇给。
鸡足山八景之一的"塔院秋月"就在寺里观赏。诗人卢桂生有《塔院秋月》诗"晴空万里碧于水,遥望岭头白云生。塔影孤悬深夜静,冰壶濯魂恍难名",十分传神地写出了秋月当空、月光如水时,尊胜塔院的良宵美景。观赏塔院秋月,需在农曆每月的十四、十五、十六三天。当皓月移到鸡足山主峰金顶的愣严塔西面 ,月亮与愣严塔、尊胜塔连成一线时,四週围的山林一片黑暗,唯有皓月与愣严塔十分明显,举首仰望,有身入月宫之感。
如果在中秋节的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十七这五天夜晚子时十二点左右,尊胜塔没有塔影,故又称无影塔。关于这无影塔,还有一段传说:
唐朝文成公主与吐蕃赞普(西藏王)松赞干布成亲时,鸡足山大和尚派"悟明和尚"为大使带山中特产前往祝贺 。赞普、公主十分高兴,重赏"悟明和尚",并派了土耳其建筑师和唐朝来的工匠,与悟明回山,于七月初一建成尊胜塔,以纪念新婚大喜。
农曆七月十五这天,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赶到鸡足山为建成的尊胜塔举行拜塔仪式。当晚皓月当空,尊胜塔皓洁如白玉,松赞干布赞道:"这塔洁白无瑕,犹如我俩纯淨的爱情,可惜塔下阴影终是美中不足!"文成公主听罢,微微一笑,从侍女手中取过天鹅羽毛扇,轻轻一搧,地上的尊胜塔影如一缕青烟腾空飘去,顿时天上地下一片清辉。
从此,每到赞普与公主拜塔前后的五天里,子夜时分(夜十一时至翌日一时)尊胜塔下便无塔影,成为鸡足山月夜景致中的一绝。佛塔寺僧为纪念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祭塔之德,改名为"无影塔",每逢农曆十五晚上,僧众供奉二人绘像,聚集于塔下诵经。
以上传说,可信性颇高,如是真实,佛塔寺在唐朝已经存在,时隔唐、宋、元、明几朝代,有可能崩坏,至明朝崇祯戊寅年间(公元一六三八年戊寅岁),为丽江知府"袭木靖"与悉檀寺僧人"道源"、"道真"再建,亦有此可能。
晚上我们在鸡足山宾馆休息间的会议,翌日的朝拜目的,展开鸡足山地图及风景昼,认定在东方左青龙山峰的文昌位"尊胜塔"之山峦下,可能还有佛僧的舍利塔,决定明天寻找朝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