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菩萨的淨土:
兜率天淨土可分为三点:
一:兜率天淨土的始与终时间观
兜率天是欲界第四天,此天仍有五欲乐(色声香味触),本不能列入淨土范畴,但因为一生补处菩萨在此说法,往生此天的佛弟子又追随闻法修行,其后更与弥勒菩萨一同下生人间,故亦可称为淨土。因此,兜率天淨土可说是暂时性的,是开始于弥勒菩萨上生,终结于弥勒菩萨下生。于弥勒菩萨上生后,兜率天才称为兜率淨土。
二:兜率天淨土的空间观
兜率天汉语解知足,意谓于五欲境的天人应知止足故,即对五欲乐能适可而止。兜率天位于欲界第四天(一:四天王天、二:忉利天、三:夜摩天、四:兜率天、五:乐变化天、六:他化自在天),分内院及外院。内院是补处菩萨说法处,即兜率淨土。外院是一般天人居处,仍有五欲乐。
兜率淨土的天人则与外院天人不尽相同,如一:出生方式不同(一为莲花化生,一为膝上化生);二:生活方式不同(一为闻法修行,一为享五欲乐);三:命终趣向不同(一为生梵天或佛前,一为天福享尽复下堕)等等….
三:兜率天淨土的概况
兜率内院的状况,依《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经》,可归纳为三点:
一:凡往生兜率淨土者,立即可以亲见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即为其说法,其人亦即于无上正道得不退转。这是往生快,闻法亦快。
二:兜率淨土相当于一所巨大而华丽的讲堂,鸟语花香,渠流八味水;其活动唯是说法与闻法。弥勒菩萨昼夜六时说法,其馀天女、乐器、树声、水声...非是演说妙法,如十善、四弘誓及诸般若波罗密多。因此,优波离尊者形容兜率内院是极妙乐事,犹如极乐世界。
三:往生兜率淨土者,都会随弥勒菩萨下生人间,共同建设人间淨土。所以弥勒淨土思想的重心在于人间;发愿往生兜率天唯是亲近弥勒菩萨,将来随同弥勒菩萨下生渡化众生,淨化人间,而不是贪图其美妙环境。兜率淨土乃以闻法为主,全都是专心学法之人,似无暇顾及男女之事。不过依弥勒菩萨示现之风格 ─ 不修禅定,不断烦恼,及经文中 ─ 不厌生死乐生天者的意思,显示兜率淨土于男女之事并未严格看待,似有兼容并蓄之意。此外,兜率天之本意为知足天,即是于五欲不致有放纵的过失,且天人之行为微细,
如《长阿含经 ─ 忉利天品》云:『兜率天人执手成阴阳。』,不似人间的粗态。据说由人间,至四天王天与忉利天的男女事都是粗态;至夜摩天为勾抱;至第四天兜率天为执手;至乐变化天为互相微笑;至最高层天则为互望,所以说每向上一层天其粗态渐减,互相的染着渐微。因此,可以想像兜率淨土男女事之有无,是视乎各人修行境界而有所取捨。
上摘录自慈航淨院佛学班
弥勒佛与释迦牟尼佛本愿的差别:弥勒菩萨将于释迦牟尼佛之后,人寿八万岁时下生成佛。这种思想在小乘佛教时代已流传(例如:《长阿含 ‧转轮圣王修行经》,《中阿含 ‧ 说本经》)。说弥勒菩萨下生时,有转轮圣王以正法治世,行十善法,人间过着长寿、繁荣、欢乐、和平的太平盛世日子。这时候弥勒菩萨下生以佛法化导众生,可以想像到时是多麽完美理想的世界,正是人类梦寐以求的乌托邦。但是,我们会不期然的问:为何同是佛降世,释尊的世间是充满痛苦与灾祸,而弥勒佛的世界则是充满欢乐与和平?现在分几点说:
【一】《佛本行集经 ─ 卷一》:
『时弥勒菩萨,身作转轮圣王,名毘卢遮那...见彼善思如来具足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好,及声闻众,佛刹庄严,寿命岁数,即发道心,自口称言:希有世尊!愿我当来得佛,十号具足,还如今日善思如来...愿我当来为多众生作诸利益,施与安乐,怜一切人世间...。』
『我(释尊)于彼佛国土之中作转轮圣王,名曰牢弓,初发大心...发广大誓愿,于当来得作佛时,有诸众生,不孝父母,不敬沙门及婆罗门,不识家内亲疏尊卑,无信敬心,不信三世因缘业果,不信现在有于圣人,无一法行,唯行贪欲、嗔恚、愚痴,具足十恶,唯造因生死杂业,无一善事。愿我于彼世界之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怜悯彼等诸众生故,说法教化,作多利益,救护众生,慈悲拔济,令离诸苦,安置乐中...诸佛如来有是苦行希有之事,为诸众生。』
从这两段经文可知,释迦牟尼佛立愿生于秽恶世界,救护众生,拔除痛苦,这是重于悲的本愿精神。弥勒菩萨则立愿生于清淨世界,施与众生利益安乐,这是重于慈的本愿精神,所以正符合弥勒菩萨慈氏的本意。
【二】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修行比弥勒菩萨更富于大悲济世的积极精神,所以释尊发心比弥勒菩萨迟,但成佛却比他早,
如《大宝积经 ‧ 弥勒菩萨所问会》:『弥勒菩萨于过去世修菩萨行,常乐摄取佛国庄严佛国。我于往昔修菩萨行,常乐摄取众生庄严众生。然彼弥勒修菩萨行经四十劫,我时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由我勇勐精进力故,便超九劫,于贤劫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由此可见,释迦牟尼佛是以度化众生为主;弥勒菩萨是以摄取淨土为主。这裡开显出二种菩萨行:一为信愿的淨土菩萨行(弥勒菩萨)一为悲济的秽土菩萨行(释迦牟尼佛);这就是常说的易行道与难行道。例如佛弟子求生淨土(无论是西方淨土或弥勒淨土)都是信愿的淨土菩萨行。正常的菩萨道应是在人间化度众生,才是悲济的菩萨行。
【三】弥勒菩萨的易行法与释迦牟尼佛的难行法差别何在?
一:释尊修难行道,故经云:『我昔求道,受苦无量,乃能积习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经中列举释尊过去生中种种菩萨行,如以身喂虎、以身喂鹰、以利刀出血治病、抉眼布施等等悲心度众的事证,以明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之难行道。
二:弥勒菩萨修行易行道,故经云:『弥勒菩萨往昔行菩萨道时,不能施捨手足头目,但以善巧方便安乐之道,积集无上正等菩提。』所谓善巧方便安乐之道,即〔昼夜各三,正衣束体,下膝着地,向于十方,说此偈言:我悔一切过,劝助众道德,归命礼诸佛,令得无上慧。〕
比较之下,显而易见,易行道比捨身捨心,忍苦忍难的难行道要来得容易。但易行道难于成佛,难行道反而易于成佛。释尊的难行道固然充满大悲精神、富具人情味、能体恤众生苦难,成佛亦速,值得吾人仰慕讚歎,可作为菩提道上的指南。但是,弥勒菩萨的易行道毋疑更契合人性,更容易摄受一般人。因为人性毕竟怯弱多于勇毅,贪逸多于忍苦,所以佛法中自必然开示易行道以接引大多数人。
对初学佛者来说,我们可先依自己的根性而有所抉择。但是,从究竟佛果来说,摄受众生与庄严佛土的功德层次,是必须与必然的。因此,怯懦众生若从易行道做起,不妨将之作为难行道的踏脚石,待福力增强,烦恼减轻时,才转修难行道。
这二种菩萨行 ─ 信愿淨土修行与悲济秽土修行,于初期大乘思想中,是强调秽土修行超胜于淨土修行,如《维摩经》说刀锋一定要常磨才显锋利;人的智慧亦要经五浊恶世的诸般磨练,持戒忍辱才显功力。这种对秽土修行的讚歎是有其深意的,就是从警醒作用的见地出发,以免佛教学者忽略了现实世界的淨化,忘记作为佛弟子的悲济心,令世人误会佛教是消极避世的宗教,失去佛教积极济世精神的本怀。
上摘录自慈航淨院佛学班
|